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丝路连山海,逐梦在中国

发稿时间:2023-10-17 06:37:00 作者:乔佳新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14日,泰国留学生王远穿着和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当天同样的衣服,来到“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

  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王远作为火炬手的一员点燃了主火炬,“回想到那瞬间,我依然非常激动,这将成为我一生美好的回忆”。远在泰国的家人也为王远的经历感到激动。

  王远今年23岁,从成都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在成都大学读研究生,学习产品设计。她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人文交流活动,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王远告诉记者,她对三星堆文化、川剧变脸、皮影文化兴趣浓厚,未来她希望能把中华文化融入她的设计之中。

  “因为‘一带一路’,我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让我有美好的体验。”王远与她在泰国的同学分享了经历后,有不少同学来到中国学习,她的妹妹也正在成都大学学习。王远说,未来她将把“一带一路”的精神传承下去,做中国和泰国之间的桥梁。

  在成都,有位“洋中医”被大家熟知。他叫迪亚拉,来自西非马里共和国,是首位取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迪亚拉第一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1984年9月,20岁的他从家乡乘车到马里共和国的首都,和11名同学一起经法国、印度转机,花了两三天时间辗转抵达北京。

  迪亚拉用3个数字讲述了他的经历:在中国39年,用11年获得中医本硕博学位,自发做了10年的乡村医生培训。串起这些时间数字的是迪亚拉对中医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有人问迪亚拉,你一个老外在中国做这些事到底图什么呢?

  迪亚拉回答:“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接触了中医,我便迷上了中医。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宝藏,这个宝藏需要去全新地认识它、理解它、应用它。”

  迪亚拉前不久再次经历了从马里到中国的行程,这次他仅用了十几个小时。目前,迪亚拉正在马里推动建设中医技术鲁班工坊,这是一个汇集艾灸、拔罐、针灸、推拿等技术的培训中心。

  迪亚拉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非中医药交流得到更快发展。他打算把在非洲学过中医的人联合起来,成立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的中医诊疗中心,在非洲各地培养医生。他感觉,这件事做好了,是中医的一张名片,也是中非友好的一张名片。“我热爱中国,热爱这里的每一个人,我会继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播中医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尊重包容文化,是中国吸引全球外商的魅力所在。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是典型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汇聚在此,采购商品、洽谈合作。尼泊尔外商毕需努见证了义乌从“中国小商品城”到“世界小商品之都”的飞跃发展。

  毕需努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经商世家。1999年,他第一次跟随表哥来到中国采购日用品拿到尼泊尔去销售,生意非常好。后来,在一位合作商的建议下,毕需努带着满满的期待来到义乌,瞬间被琳琅满目的货物震惊。他当即决定留在中国,一待就是20多年。

  活动彩排的时候,毕需努在寻找四川大学校长的身影。毕需努这次来参加活动错过了他女儿的生日。不过他也实现了女儿的愿望——获得四川大学校长签名,因为有很多四川人在尼泊尔做生意,也有很多尼泊尔学生在四川留学,他们对四川大学充满向往。

  在毕需努看来,尼泊尔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尼泊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物流通道更加畅通,义乌的小商品运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变得更加便捷。毕需努说,“我们的货物只要8到12天就能从义乌运到尼泊尔”。

  他愿意通过这次活动向更多人分享他的经历,也希望能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在中国扎根的尼泊尔人,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