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发稿时间:2023-10-17 06:37:00 作者:许子威 许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14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四川大学学生齐唱校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10月14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作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摄

  10月14日,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海超(左一)和队员们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摄

  曾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全长1000多公里,一半以上是在崇山峻岭里穿行,这条中国古代西部最大的交通大动脉,承载着3000多年的历史记忆,也记录着中国古人攻坚克难的不屈精神和聪明才智。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在蜀道南段反反复复“行走”多年。为了让古蜀道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他不断在这里寻找古路、古观、古碑、古树,“用科学的方法对古树和古道保护和利用,也是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守护生态文明”。

  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翠云廊古蜀道。蔡东洲承担了当天的讲解任务,他一直记得关键词有“三国”“蜀道”“古柏”……

  10月14日,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四川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蔡东洲也把古蜀道的故事带到了现场。

  年轻一代正从传统文化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古蜀道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不仅可以让公众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让公众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千百年来,古蜀道得到了百姓的共同守护。对于蔡东洲来说,越了解就越热爱,近40年的研究历程,他也在见证着蜀道文化和蜀道精神在新时代重新“发光”。

  “专注一个问题、一个方向持续地研究下去,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历史研究是一项时代使命,要抱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更要为后人留下科学可信的信息。”蔡东洲说。

  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滴水,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追本溯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三苏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徐丽身上。她在三苏祠工作了近40年,其中讲述最多的便是苏轼。经常有人问她,最喜欢苏轼的哪句名言?时至今日,徐丽依然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非常喜欢每一首诗词,因为在不同的境遇、环境和思想下,苏东坡总能用不同的诗词给我们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多年前的三苏祠还不是“网红”博物馆,那时也有很多人问徐丽:为什么会选择一份“坐冷板凳”的工作?徐丽觉得也许“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就是最好的回答——“正因为我有这种‘耐寒’的劲头,在文物工作这‘冷板凳’上坐了几十年也没有觉得冷”。

  如今,“三苏”的魅力不减当年,还被年轻人称为“自带流量的天团”,喜欢他们的人则被称为“苏粉”。徐丽的讲解工作不仅“不冷”,还越来越“热”了。徐丽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再次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年轻一代正从传统文化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传承与创新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厚重的底蕴

  不久前,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高擎火炬,踏过钱塘江、翻过体育场,奔跑着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燃了“钱江潮涌”主火炬塔,震撼了全世界。

  在筹办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3年时间里,总导演沙晓岚一直在思考:在中国的高光时刻,中国的艺术家该拿什么呈现给全世界?历经近600场研讨会,前后60余稿的设计方案,一次又一次打磨,最终将一场极致的中国式浪漫呈现给了全世界。

  细细数来,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上的很多细节设计都体现了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裸眼立体视效、AR虚拟影像等创新科技,焕发出了时代的光彩:用影像呈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巨型花窗;在横跨千年运河的拱宸桥之上,喊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诗句……

  “大家在亚运会开幕式里看到的灯光、音响、网络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家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活动现场,沙晓岚说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约有80%的设备需要进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的几乎都是国产设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与创新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厚重的底蕴。“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梳理中华文化的脉络,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被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海超看作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1934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的博物馆团队,在葛维汉先生的带领下开启三星堆历史上的首次发掘。后来,一代又一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开拓者在三星堆接续奋斗,算起来黎海超带领的团队已经是坚守在三星堆的第四代四川大学考古人了。

  如今,科技考古成了中国新时代考古的“硬核”推动力。他们在新的祭祀坑上搭建起新的房子——“考古方舱”,为文物提供了最好的保存环境。甚至,还利用X光技术对三星堆7号坑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进行研究,发现了古蜀人焊接技术的证据。

  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重新发光,新时代的考古人也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黎海超说:“在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居然能够将不同的青铜构件焊接到一起,这实在是令人惊叹。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来源于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被注入了新潮、创新和青春

  前些日子,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让无数人破防。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一名可爱的女孩,在一位“偶遇”的中国同胞带领下,共同寻找归家之路。

  有网友评论说:“在异国他乡看着祖国流失的文物,如鲠在喉。”这支由两位95后青年创作的短剧,唤起公众对“文物回家”的渴望和期盼。

  煎饼果仔是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夏天妹妹则饰演小玉壶。短剧播出一个多月后,他们在活动现场讲述两次创作背后的故事时,赢得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最初,剧本创作只用了3个小时。后来,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真正走进了大英博物馆,抬头看向一件件文物时,他们突然发现专属中国人的情怀、文化和浪漫该用中国人的方式去创作、去表达。

  “如果这些文物是人,他们会有自己的家人和好友,会有未完成的事业,更会有肝肠寸断无法言说的思乡之情,面对自己的挚爱亲朋,是舍不得让他们为自己难过的。”一件件文物在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的眼中就像是有了生命,在轻声低吟,娓娓道来。随后,剧本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改动,才有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传承里的新生力量,传统文化被注入了新潮、创新和青春。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当3000年前的金沙石磬被敲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古蜀文明时代,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三星堆。31名戴着青铜纵目面具的青年舞者带着对光明的追求,不断奔跑、攀登、冲刺,他们变成一股力量,也唤醒了全世界年轻人的青春能量,点燃了现场的火炬。

  每每回想起圣火点燃的那一刻,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章东新总能被青春的能量点燃,“我的心和我的眼前忽然就换了一个世界,那一次圣火的点燃不仅仅是运动会的圣火标志,更是用青春的激情把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重新点燃,让中国和世界再一次相连”。

  这些年,三星堆文化遗址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考古队员。今年5月,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黎海超做了一项数据统计,这里面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

  在四川大学青年学生们组成的“青春”考古队里,刘芸伶负责软件记录系统,给出土的文物“上户口”,做网络登记;贾嘉兴负责实验室考古,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探寻文物背后的蛛丝马迹;郭振新负责拍照、摄影、记录破土而出的文物;贾简歌负责清理工作,青铜、镶牙、玉石、陶器……

  考古不是一项“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需要走进社会和田野。在这个过程中,考古人不仅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忍受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刚开始,黎海超难免会对这些年轻人心存忧虑:这么重大且艰苦的工作,他们能不能做得好?

  在日复一日的寻找与挖掘工作中,黎海超的疑虑逐渐被打消。年轻的考古队员不怕苦、不怕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活动现场,黎海超充满力量地向在场观众说:“择一事,终一生。如今新一代年轻的考古人已经逐渐扛起了担子。”

  刘芸伶说:“我们就像是中国考古事业中的一粒小沙子,但能够参与这项工作又是何其幸运,每个人都能在与中华文明和古代工匠对话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