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生活30多年的种植户老胡没想到,“三面环沙”的麦盖提县有一天雨水会变多。这两年的春天,他发现这里下了好几场雨。在他家棉花地10多公里外,是一天天扩宽、变绿的百万亩防护林。
“10年来,麦盖提县域风沙天气由原来的150余天缩减到50天以内,年降水量由原来的56.5毫米增加到110毫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主任、胡杨林场党支部书记殷红海,干了近11年防风固沙工作。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麦盖提县2012年秋启动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以来,当地20万名民众共同参与,用10多年的时间造林46万亩,定植新疆杨、文冠果、胡杨、梭梭等生态林木及苹果、西梅等经济林木2.6亿余株。
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拉里昆湿地也在经历保护性开发建设。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安全员努尔麦麦提·萨伍提告诉记者,如今湿地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动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批批参与者将防风固沙进行到底,由防护林、湿地等建起的生态屏障,正让“沙进人退”成为过去。新疆也逐步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更让南疆人开心的是,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也正在发生,沙漠种植、沙漠养殖、沙漠旅游等立足沙漠光热资源的特色沙产业正在大漠“落地生根”。
“要和沙漠争地盘”
一年四季都在防护林里待着的殷红海见过风沙的残酷。2005年,他被分配到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工作不久,眼看小拱棚里的西瓜已长出拳头大小,但一场沙尘暴后,500亩瓜田全被摧毁,“小拱棚膜、拱杆、西瓜苗都飞上了天,根本来不及抓”。
时任麦盖提县委书记文福来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植树造林对于一些地方而言更多的是环境美化问题,但对麦盖提而言是攸关存亡的大问题。“沙尘灾害频发,沙逼人走,沙进人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了,要和沙漠争地盘。”2012年,到殷红海负责本乡的植树造林工作、参与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后,困难逐渐显现。“大家会种树,但没有管护苗木的经验。”今年9月7日,殷红海望着眼前数十米高的新疆杨告诉记者,“最早种的树,第一年种下去,第二年、第三年虽然发芽了但不生长,形成了‘僵苗’‘老头苗’。”
查资料、请教专家,原因最终被锁定在沙地贫瘠、含碱量大等问题上。“还是要把科技手段拿出来,保证苗木所需的营养成分。”殷红海记得,当时县林业局、治沙办的干部及管护人员常年不回家,在苗木生长最弱的3万亩林地上“做试验”,试着给树苗补充微量元素。如今,该万亩防护林上各类苗木的总体成活率已超过95%。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人帕提古丽·亚森也守护着10多万亩的防护林。
她是该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给我的是一把镰刀和一把铁锹,就在沙漠里干体力活,然后开始割芦苇、植树。”帕提古丽·亚森记得,2005年刚到该县防风治沙工作站工作不到半年,自己就打起了“退堂鼓”,“我说我不行,我不干了。我爸就说没事,干什么工作都是前面难”。最早人工铺设管道时,只能来回徒步,她会发一会儿牢骚“怎么选择这样的工作”,但歇够了又起来继续干。
这一干就是18年,如今,该县治沙造林12.5万亩,一条长23公里的绿色屏障守护着县城生态。帕提古丽·亚森说,防护林里她最喜欢红柳,“环境这么恶劣,但是它开的花还是那么美”。
以林养林 “沙里淘金”
实际上,受帕提古丽·亚森喜爱的红柳,也在让南疆特色的沙产业“活”起来。
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田地区于田县把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当地农户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即大芸),这种被收入《神农本草经》的中药材,被称为“沙漠人参”。
多年前到于田县实地调查的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工种植肉苁蓉是解决中药肉苁蓉资源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更重要的是,这能够带动其寄主红柳的种植,将沙漠发展成为宜耕土地,进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屠鹏飞的想法后来成为现实。截至目前,于田县全县种植肉苁蓉面积已达18万亩,每亩产量185公斤。肉苁蓉初加工产品被销售到全国各地,该县先后成立了15家肉苁蓉种植合作社,也带动长期固定就业和季节性务工人员上千人次。
殷红海等防沙治沙的干部也看中了这个“沙里淘金”的办法。2018年麦盖提县试种了4000亩肉苁蓉,第二年就产生了经济效益,后来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肉苁蓉种植面积达6.5万亩。殷红海介绍,截至目前,百万亩生态林建设基地有梭梭林24万亩,依托于此,接种肉苁蓉6.5万亩,“今年一万亩的肉苁蓉采挖将产生2000万元的效益”。
对于未来以林养林的致富路,殷红海说,基地计划引进肉苁蓉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深度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周围农民致富”。
眼下,特色沙产业仍在广阔的大漠一点点突围。受益于沙漠边缘的湿地,努尔麦麦提·萨伍提承包过鱼塘、开过农家乐,从2014年起,他在湿地公园上班,每月工资4500元。2020年,他在县城买了房,还把家里的鱼塘规模扩大了,他希望“未来的日子越过越好”。
参与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徐树梅期待着该工程的完工,“保障阿克苏地区生态用水、农业灌溉、防洪和发电”,让当地农民的核桃地“随时喝饱水”。这个在西北多个项目地工作了20多年的重庆人,因常年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粗糙。
2017年,习惯了戈壁气候的徐树梅来到大石峡。她说,一生当中能够参与这样的大型项目建设的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据了解,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阿克苏地区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计划于2026年10月完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王雪迎 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