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沿着河湖看新疆】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大学毕业返家乡 传承制作桑皮纸

发稿时间:2023-09-12 19:10:00 作者:王雪迎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从5岁开始,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就看着爷爷制作桑皮纸,耳濡目染之下,今年22岁的他早已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工艺,成为桑皮纸第十三代传承人。

  和父辈不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比拉力·图尔荪巴柯除了传承制作手艺,还善于拍摄视频对外推广,他会跑到桑树林里,拍摄匠人如何剥取桑树皮,并逐一展示桑皮纸的复杂制作工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有个桑皮纸一条街,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墨玉县投资200多万元对布达村主干道的商户门面和农户家庭墙面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以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心为核心的桑皮纸产业园,配套桑皮纸博物馆、民族乐器工坊、桑皮纸书画室、桑皮纸展销厅等观景点。

  9月7日,游客在桑皮纸产业园里观看桑皮纸制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摄

  如今,在桑皮纸产业园里,每天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观看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和村民们一起手工制作桑皮纸。

  在院子的一个长方形池子里,新鲜采摘的桑树皮经过十二个小时浸泡后,两位村民用小刀将泡湿的桑树皮外面的黑皮剥离,留下内层作为原料放入大铁锅里煮,连煮五小时后,白色内皮成了土红色,煮软的桑树皮捞出放在石板上,村民手执2公斤重的木榔头反复敲打成软烂的桑泥饼。

  9月7日,桑皮纸产业园里,两位村民正在剥桑树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摄

  将桑泥饼放在桶中搅成纸浆,再发酵五小时,就到了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认为最难掌控的“入模”步骤了。“舀几勺纸浆,倒在长方形的模具里,需要不停搅动使纸浆均匀覆盖在纱网上。”比拉力·图尔荪巴柯说。

  9月7日,在桑皮纸产业园里,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取下了一张制作完成的桑皮纸。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摄

  经过阳光的晾晒,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取下了一张质地柔软有韧性的桑皮纸。

  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手工制作的桑皮纸,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桑皮纸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纸伞,制作鞭炮和文化工艺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2006年5月,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托乎提·巴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桑皮纸历史悠远。唐代时和田一带就有了造纸业。当时,结实而有韧性的桑皮纸,主要被用于印钱、印书籍和制扇等。如今,和田地区博物馆还收藏有用桑皮纸书写的唐代于阗文的文书、藏文的唐代文书以及波斯文的文书,经考证为宋元之物。

  桑皮纸这种古代的造纸技艺,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渐渐地,做桑皮纸的人越来越少了。桑皮纸文化一条街的建成延伸了墨玉县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新途径。

  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传统技艺,今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投入到桑皮纸的手工制作中,宣传推广这项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