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南粤青年扎根乡村助力“百千万工程”

发稿时间:2023-09-04 06:0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烈日下,一箱箱新鲜鱼虾在广东阳江珍珠湾码头被运送上岸,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金珠云集”实践团成员正开展助农海上直播。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首批百个示范项目之一,他们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视频推广”多线路销售模式,打造“数字化海上牧场”。

  今年8月中旬,5000名广东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宣誓出征,奔赴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肇庆市以及惠州市龙门县,开展为期2-3年的志愿服务。团广东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科学规划,让青年所学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作用最大化,在服务中有所侧重、各展所长。

  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已持续开展3年。截至今年8月,共有9000名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在岗,2021年首批1000名志愿者中有过半留在了基层。如今,越来越多南粤青年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

  返乡创业中的青春背影

  大学时期,瑶族青年房欣就在心里埋下返乡创业的种子。在互联网企业锻炼1年后,她毅然回到家乡开启创业之路。

  “连南瑶族传统文化大多分散在偏远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游客的体验往往不佳。”房欣观察到家乡文旅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便在县城选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仓库旧址,将其改造成连南瑶族自治县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化创意园,让游客在园区内体验瑶族的非遗技艺、感受瑶族风情,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还带动约250名村民就业。

  团清远市委推出乡村“大掌柜”兴乡运作模式,打造“掌柜”成长孵化路径,通过“大掌柜”孵化“小掌柜”,引领带动一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在清远市永和镇石坪村乡村“大掌柜”示范点,“三地活化”项目负责人丁球凤带领青年团队,以活化30栋闲置民居、300亩耕地和培训启用30名本地村民管家为目标,盘活农民承包地、宅基地和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帮助农户获得租金、旅游务工等各类收入。同时,由于旅游环境的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

  “近两年的基层生活,我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用真情感应时代脉搏。”基层一线的实践给乡村振兴志愿者梁志鹏带来了成长,他决心留在家乡肇庆,在农产品品牌打造、新媒体助农、讲好乡村文化故事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梁志鹏用两年时间走遍了全镇21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在他的努力探索下,形成了一条助力莲塘镇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累计为当地助农销售近600万元。

  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团广东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该省56万名团员青年调研数据,未来愿意到粤东粤西粤北就业的青年比例超过70%,他们将持续推动各地共青团组织多措并举,服务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发展。

  黄土地上的青春色彩

  曾经的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的农业别有一番风貌:收割机能智能调节收割倒伏的作物、无人旋耕机在风雨中奔波……而在这背后,涌动着一股股青春的力量。

  今年以来,广东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到田间地头。他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探索支持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并在团广东省委的组织遴选下,初步形成100个优秀示范项目。

  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团队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将梅片提取过程中的副产物——梅片龙脑香精油、梅片纯露等应用于功效护肤品中,开发相关产品30余款,推动了梅片树产业在高值护肤品中的应用。华南理工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徐舜泽说,实地看到自己日常研究用的梅片树,从一株幼苗到一棵树的全貌,真切感受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成就感。

  瑶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瑶族姑娘自幼学习瑶绣,并通过销售成品补贴家用。但由于设计不够新颖等原因,瑶绣的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学校正好有艺术学院、新传学院和商学院,3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有,我们便开始思考,能不能成立一个工作室,把双方资源对接起来,打通一条以非遗瑶绣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团队创始人朱育锋说。

  有了专业设计的加持,瑶绣工坊变得热闹起来,服装、挂饰、茶具……团队自主研发的各种文创产品相继亮相,销路也得到拓展,绣娘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瑶绣技术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县镇村提出需求,高校学生团队认领,为青年学子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破题方向。团广东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校县结对’的形式,鼓励高校培育专业项目团队与县镇基层进行‘一对一’结对,解决基层订单式需求。”截至目前,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上,已累计收到逾1700条结对成功申请。

  广州美术学院重点孵化培育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组建多支“乡村文化创意”突击队,形成“文化创意”专业项目群;广东工业大学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孵化“乡村建筑设计”突击队,服务多地古村改造等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湿地卫士”团队依托自身科研能力,着力研发红树林全自动化植树机器人,助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支教启蒙终有“燎原”的一天

  “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需要被关注,这是一个值得实践的切口。”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杨朔遵从自己的心愿,休学成为一名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一校一社工”岗位志愿者,前往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田田家炳学校服务。

  在村小,杨朔的一言一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关注。杨朔还运营管理心理辅导室,用细心与耐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了不少乡村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我想将自己这颗种子埋入乡村学校的泥土中,与孩子们共同生根、发芽,直至绽放。”杨朔已经在“一校一社工”岗位上坚守了两年。如今,像杨朔这样立志于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的“一校一社工”志愿者已有260余名。

  “最开心的事情应该是看到孩子们听着音乐,微微摆动着身体齐声合唱。”在阳春市合水镇中心小学支教的袁悦立志做一名音乐教师。曾经,在城市长大的她对于农村生活非常陌生,对于农村教育环境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作品里土坯房的教室、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

  “这里的环境非常好,一应设备都很齐全,真正缺的是好的老师。”袁悦发现,这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音乐老师的缺失,音乐课多由班主任老师代课,随便听听歌就结束了,导致孩子们对音乐没有太多热情。对此,袁悦改变了教学方式,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学唱歌,带他们识简谱。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袁悦以一场精彩的古筝表演唤醒了孩子们沉睡已久的音乐细胞。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女孩告诉袁悦,她决定学习古筝,希望有一天能和老师一样演奏优美的乐曲。这让袁悦感触很深,她觉得,也许自己的出现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即使是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点火种,我相信也有星火燎原的一天”。

  不管是用音乐启蒙孩子们的袁悦,还是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给村民普及反电信诈骗知识的袁湘琳,一批批广东热血青年在时代的感召下,走上乡镇讲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心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责任编辑:白珂嘉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