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科技创新成浙江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科技力”驱动产业蝶变

发稿时间:2023-06-08 06:04:00 作者:孙庆玲 张均斌 魏其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走进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不少人会惊讶于纺织的“魔力”:蚕丝材料可织成人类的心脏“血管”;涤纶工业纤维编织成的绳索有钢铁链条般的强度;耐热、耐冲击的高强PBO纤维可用于制作能经受600摄氏度高温的飞机“黑匣子”……“纺织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纤维可以千变万化。”在日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该中心副主任戚栋明向记者们一一介绍展厅内的各种新奇产品。

  这是现代纺织技术赋予纤维的“魔力”,这些经特殊处理的纤维又为传统纺织业织就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这也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展示。

  在如今的之江大地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科技创新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推动产业蝶变

  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桥吊司机坐在远控桥吊操作室内的屏幕前,握着手柄,通过面前的6块显示屏、19个摄像头及其背后搭载的“智慧大脑”,操控着4公里外的桥吊,将一个个来自全球各地的集装箱从船上装卸至集卡车。

  “就像在玩抓娃娃机一样。”这是90后吴起飞以前想象不到的。他在2010年入职浙江省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做过3年龙门吊司机、5年桥吊司机,如今是该港区梅东集装箱码头的一名桥吊司机导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吴起飞的“工位”是在码头40多米高处的一间约4平方米的操作室里。坐在里面他需要低头、弯腰,透过脚下的玻璃,寻找下方仅火柴盒般大小的集装箱锁孔,进行“高空穿针引线”,再通过吊索抓取、装卸集装箱。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通常一名桥吊司机的职业年龄就到35岁左右,而现在,工作环境更好、工作强度更低,作业效率和精确度都有很大提升,“干到退休估计都没问题”。

  被改变的不仅是桥吊司机。在该港区,龙门吊司机也可以坐在办公室远程操作;在集卡车运输环节,已有不少可自动驾驶的无人卡车“上岗”;在生产指挥端,通过一块搭载了“智慧大脑”的屏幕,可览港区的生产运营全貌……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一个全域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成。而在这背后作支撑的,是宁波舟山港自主研发的单体“超千万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以及“5G+北斗”新基建规模化集成应用等。

  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蝶变正推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创新深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马斌介绍,浙江将以发展理念、前进动力、突围策略的系统性变革,着力形成全面创新的局面、催生全员创新的态势、打造全域创新的格局、营造全程创新的生态、集聚全量创新的要素、抢抓全速创新的机遇,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张床的故事

  如何激发、凝聚更强的“科技力”?一张特别的“智能床”或可成为寻求答案的“钥匙”。在位于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的特色展厅,这款“智能床”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它不仅装有高灵敏度非接触式传感器,可获取人们睡眠时的生理特征,还结合了传感技术、AI和大数据算法,可进行健康睡眠管理、重大疾病预警等。

  2016年,一家嘉兴本土床具制造企业的董事长找到长三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提出“让家具行业智能化”的需求。双方合作成立科研团队,最终研发出了这款“智能床”。“我们不仅要把技术交给企业,还会为企业提供相关理念以及未来的应用场景、实现路径等。”用长三角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向东的话来说,这张床“顶着清华的脑袋,长着企业的腿”。如今,这款“智能床”已卖出200多万张,这家企业也从传统的床具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为智能睡眠服务提供商,并成功上市。

  从一名企业家提出的需求,到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应用,再到一款新产品、一家焕新的企业,这次合作体现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也是长三院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从而服务市场需求的一次生动体现。

  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长三院是浙江省首个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成立20年来,长三院形成了以嘉兴总部为主体、服务全省的产学研服务格局,建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2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1个,并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投资孵化了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上市公司93家(含并购20家)。

  16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锐入职长三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如今已是该所所长。她告诉记者,这里的不少工作并非是从“0”到“1”的突破,而是努力让科研成果从“1”走向“100”,实现转化、应用。在她看来,科研成果从“1”迈向“100”的过程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突破的话,很可能一个产业就是不存在的”。而她所在的研究所作为一个地方创新载体,可以消化吸收、承接转化、整合应用先进技术,再把技术、人才留下来,持续、稳定地服务当地发展。

  戚栋明的工作也有类似之处。他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也是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学院教授。他所在的创新中心是由绍兴市政府主导,柯桥区政府和浙江理工大学双牵头,联合纺织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的。

  一手核心技术攻关,一手服务产业需求,这一创新中心设立在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内。戚栋明介绍,不少纺织印染企业把研发分支机构搬进产业园,与此同时,包括浙江理工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将师生的科研实践平台也搬了进来,双方围绕企业需求一起攻关,“得益于这种模式,不少学生在毕业后留下继续工作。这也为当地留下了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创新血液”。

  欲登青云梯

  在电脑上输入指令,印染系统就会自动调取相应染料,并进行精确称料、自动化料,随后将配好的染料输送至对应染缸……这是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绿色“数智”印染工厂中的一幕。

  “以往都要人工操作,称料要工人用勺去称,称好后再用水把料溶化开,车间内都是染料助剂的气味和满地废水。”该公司副总经理徐叶根说,把传统的印染车间打造成现在的模样“可没少花冤枉钱”,但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正向有更高科技水平的软件服务商寻求合作,全力打造省级“未来工厂”。

  在戚栋明看来,科技创新的参与方有很多,其中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最具创新的愿望和紧迫感,科技创新的目的性最直接、落地转化的效率最高。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据了解,2017年至2022年,浙江省研发投入从1266亿元增至235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从0.9万家增至3.6万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万家增至9.8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2.3%提高至65.3%。

  在一项项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在不同赛道上奋力奔跑的人。在湖州,浙江金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0后联合创始人李爱军正在为自己的新能源梦想努力。2019年,他与多名高校博士创办公司,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锂金属电池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在湖州市政府“店小二”式的服务下,该公司规模已从最初的四五人增至200人,建立了1.2 万平方米的厂房,生产线于今年正式量产。李爱军说:“未来随时都可能变化,我们要保持对研发的热情和对品质的严苛,在这条赛道上越跑越快。”

  在该公司大楼进门处的电子屏上,这群年轻人的梦想分外显眼——“欲登青云梯,认取第一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张均斌 魏其濛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