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小岛”上的“强磁场”积聚科技创新引力

发稿时间:2023-05-31 11: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袁洁 记者 王海涵

  在安徽合肥西郊,三面环水的小岛上,一台能够产生45.22万高斯磁场的装置,正让这座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成为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的强磁场,积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岛”。

  地球磁场约等于0.5高斯,医院的磁共振成像是它的6万倍,90万倍意味着什么?

  “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作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强磁场能改变一些物质的状态,放大新现象,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更准确地测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房震介绍,他身后6米多高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能产生世界最高的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材料、生命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国之重器’”。

  房震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前进行讲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记者了解到,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17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包括5台水冷磁体、4台超导磁体和1台混合磁体,是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如今,研究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以前出国找装置进行的实验。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科学岛供图

  房震介绍,目前,该装置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其中,外部用户的使用占70%,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与此同时,研发装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比如,此前房震配合北大团队通过装置进行了薄膜量子效应实验。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项实验用到的量子霍尔效应必须在强磁场条件下才能发生,“这个研究是面向未来低功耗电子材料,如果成功研制,有望应用于电子设备,服务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将为国家节省巨大的电能”。

  这个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强磁场”打破了由美国创造的尘封了23年的稳态强磁场的“世界纪录”,这离不开一支由9名青年骨干组成的“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突击队”。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5岁。其中,最大的38岁,最小25岁。由34岁的房震担任队长。他们中,有像房震一样,博士毕业后就来到强磁场团队,也有在读研究生。

  这样的团队只是科学岛上的一个缩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介绍,科学岛从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管理,包含安光所、等离子体所等7个研究单位。现有职工约2700名,在学研究生约3300名,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每年有200多位国内外青年科学家 、特别研究助理和留学生等成为新“岛民”。

  “在政府的支持下,科学岛已经建立了全链条的、完备的人才招引体系。”刘建国介绍,为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科学岛建设了公办示范幼儿园,同时和中科大的教育集团合作,建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有一句话,‘一旦来到科学岛,就是永远的科学岛人’。”

  “青年则代表科学岛的未来。”在刘建国看来,科学岛不仅是科研机构,还是育人院校,“只要搭建合适的平台,无论从事尖端的基础研究、无人区的探索,还是从事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的就地转化,每一位青年科学家未来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

  立足当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变革性技术、孕育0到1重大科学突破的肥沃土壤。”刘建国介绍,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建设单位,科学岛承担着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核心使命。

  除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科学岛目前还建成并运行着另外1个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刘建国表示,面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机遇,科学岛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基础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加快将一系列成果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助力地方经济,以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环境和能源这些重点领域里面的发展方面,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责任编辑:纪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