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龙委员: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 推动数据互通 避免患者重复检查
发稿时间:2023-03-11 16:18:00 作者: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不同医院之间、地区之间,检测结果互认度比较低,数据的交换共享比较难。”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快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推进地区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促进检测结果互认互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也可以节约医保费用、减轻国家负担”。
同时,此举也可以推动我国体外诊断技术创新,加快解决体外诊断产品、设备、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进口替代。
“长期以来,检验数据大多在医院内部局域网运行,但是医院之间或是地区之间的数据交换,还存在许多障碍。”黄爱龙表示,患者信息涉及隐私问题,从数据安全性考虑,医院不太愿意将数据共享,另外,不同医院使用的技术架构可能不太一样。
我国医院大规模信息化、数字化发端于20余年前,目前发展已较为成熟、完善,在基础设施方面为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数据共享尚处于探索阶段,患者到不同医院求医,常常需要重复做检查。
“现在的物流很发达,除了急诊检验可能需要在临时就诊的某个医院做,其他项目通过一家检测就可以满足诊疗需求。”黄爱龙建议,为保证数据安全和高效推进,应由政府部门主导,以某一区域为试点,加快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实现检验结果互认互用。
他介绍,从信息化、数字化角度来讲,数据互联互通是大趋势,建设区域检验中心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例如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就可以在此领域主导,“医疗大数据本身也是大数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黄爱龙建议,应从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三甲医院开始试点,它们的质量控制、人员素质、设备采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更专业,检验的项目相对比较齐全,检测标准相对统一,结果具有权威性,“由这些医院把资源整合起来共享,再通过医联体、网格化进行管理”。
他表示,此举一可以控制成本,二可以提供权威数据,三可以为国家医保节省费用,同时为患者减轻负担,避免患者同一个病在不同医院求医的过程中重复做检查。
这一举措还将产生另一重要影响:有利于推动资源集中,大幅提升体外诊断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体外诊断创新生态。
体外诊断是临床诊疗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在推动分级诊疗、实现精准医疗、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爱龙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体外检测对外服务种类相对不足,“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检验科多为独立设置,单个医院的检验项目最多可能开 1000 项左右”。
“为什么很多项目没有开?可能的原因,一是体外诊断技术门槛比较高,二是样本来源比较稀少。”黄爱龙表示,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临床检验诊断学位于全国前列,8 家直属附属医院、60家教学机构,拥有体外诊断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新型研发机构、丰富的临床资源,“但是能提供的检验项目也就1000余种。这基本代表了我国大型医院最好的检测水平”。
全国范围内来看,黄爱龙说,我国对外提供的医疗服务检测项目大约只有2000余种,而美国和日本均超过5000种。
究其根源,一些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黄爱龙指出,我国体外诊断用抗原和抗体、酶与辅酶及其他原料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有限,90%的关键诊断标志物、核心技术和高精尖设备长期从国外进口,随时面临科技发达国家的打压封锁。
另外,中高端体外检测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黄爱龙介绍,体外诊断根据技术精度要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我国在生化诊断领域国产率达50%,化学发光法免疫诊断领域国产率只有20%,基于二代测序分子诊断国产率只有5%,“中高端领域技术壁垒较高,细分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
造成这一结果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导致我国体外诊断领域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积极性不高。
黄爱龙建议,要持续优化体外诊断创新生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体外诊断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支持建立体外诊断关键原辅料保税仓库,降低体外诊断研发成本;推动成立一批第三方独立检测中心,为体外诊断研发提供良好的临床试验基地;加快布局设立国家器械评审分中心,缩短产品送检、注册认证周期,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加速体外诊断产品转化应用。
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则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举措。黄爱龙说,国家医学中心是以推动国家医学科学进步为目标设定的卫生健康领域的最高平台,而创建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对于聚集和培养体外诊断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体外诊断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加快体外诊断新技术临床应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