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党的二十大与青少年发展——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参会专家发言摘要

发稿时间:2023-01-20 06:1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者的话

  日前,以“党的二十大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少年工作者,近3000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会。论坛分主论坛和10个分论坛。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陆玉林、中国教科院副院长陈如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等4位专家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青春力量”“青少年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和“新时代十年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发表主旨演讲。分论坛聚焦“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年教育与文化”“青年人口与婚育”“青年健康”“青年就业创业”“数字化转型与青年发展”“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青年国际交往”“青年住房和社会保障”等10个重点研究领域,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的10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

  为帮助广大青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特摘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

  一、主论坛专家论述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迥异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有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以其深深塑造中国人精神世界日用不觉的文明精髓,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家国情怀的国家观养育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两极分化之所以被西方现代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和不可避免的代价,源于其现代化观背后的国家观。近代西方的国家观把国家看作是一种外在强加的力量,国家内的人是只有财产法律关系的自由的个体。美其名曰是没有依附关系,实质上是一堆散乱的土豆。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把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称为“虚假共同体”的道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国家观是家国情怀的国家观。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与家的逻辑是同构的。家国中有财产法律关系,但最基础的关系是“亲”和以亲情关系推演出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相互照应,在一个国家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养育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昔日西方社会是通过船坚炮利血与火走向现代化的,凡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实践皆被定为异端而打击遏制。而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处理民族和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信条。中国式现代化不靠殖民掠夺,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奋斗,与世界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认同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迷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而是主张世界各国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方式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养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建立在人对自然征服的基础上,索取掠夺越多,现代化水平越高。这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对自然涸泽而渔掠夺性行为已经日暮途穷,发展的丧钟已然敲响。人类社会不能不发展,但又不能这样饮鸩止渴地发展,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中华历史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文明新路。

  文明新形态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现代西方文明相对应的,超越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新文明;文明新形态并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后体现时代新特征的崭新文明。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更加自信自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凝聚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青春力量

  陆玉林(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团结奋斗写进了党的二十大的大会主题,贯穿大会报告全篇。这是在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为大会的方针之后,鲜明提出“团结奋斗”为主题内容的大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教育引导青年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纲”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教育引导青年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深刻认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精辟回答了谁来创造历史伟业、怎样创造历史伟业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新时代广大青年团结奋斗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在党的百年历程中,青年跟着党不懈奋斗,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形成了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仍然要向青年讲清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引领凝聚青年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理想信念是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的思想基础。当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引领凝聚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加强政治引领,让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筑牢青年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组织动员青年担当团结奋斗的使命任务。“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党和人民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代青年的团结奋斗,就是要切实担负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既要勇当先锋、勇挑重担,又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共青团的工作主线,组织动员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加强组织动员,把青年团结奋斗的青春热情、昂扬力量激发出来。

  联系服务青年巩固团结奋斗的群众基础。团结奋斗,是在团结基础上的共同奋斗。社会现实中各种矛盾和不一致的存在,就需要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政治责任,联系服务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青年的团结,更加“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巩固和拓展新时代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青春力量。

  (三)青少年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多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与其他战略统筹同步推进,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科教兴国实施的方式和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筹谋划、一体安排,不仅建构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也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描述,为青少年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新目标,也对新时代党的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提高青少年科技文化素养。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青少年发展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同时,还应向国民教育体系的两端延伸,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将法治素养、科学素养、生态文明素养、生命健康素养等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框架中来。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特别建立健全人才自主培养的机制。创新人才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这就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大规模更有体系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明确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着力培养高水平基础学科研究人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贯通拔尖创新人才输送、培养通道,形成后备人才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

  三是引领动员支持青少年积极投身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立足岗位,创新创优,创出成效。这就要求: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攻坚、就业创业、乡村振兴等战略,持续出台一批可执行、可落地的政策及实践项目,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同时,如何引领和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责任担当、出色才华本领的青年,是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重要任务,需要营造良好生态和社会环境,实现青少年与国家的双向发展。这些是青少年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希望所在。

  (四)新时代十年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成就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青少年研究者,我们时刻关注新时代青少年工作的改革创新,对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成就的感受尤其真切和深刻。一是新时代十年的青少年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这突出表现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和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少先队工作文件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定位,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二是新时代十年的青少年政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和省级层面都有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部分地市和县区也颁布了本区域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标志,涉及青年发展的规划体系已经全面搭建,加上相关党政部门在本领域工作范围内制定了大量支持青少年发展的相关政策,可以说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三是新时代十年的青少年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个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了青年工作联系会议机制,把青年发展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范畴,建构了青年发展事务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形成了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的促进青年发展的良好机制。四是新时代十年的青少年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十年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中国青年发展统计年鉴2021》反映出中国青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当代青年物质条件更优越,精神生活更丰富,知识和能力更强,健康素养更好,就业机会更充分,职业分布更加广泛,社会参与渠道更丰富,社会责任感更强烈。中国青年发展水平整体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多项核心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五是新时代十年的青少年发展理论取得了重大创新。伴随青年发展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青年发展原则、青年发展理念、青年发展内涵、青年发展目标上,形成了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优先发展理念、青年发展十个领域、时代新人和新时代好青年等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青少年发展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把我们党对于青少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少年发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二、分论坛专家观点

  (一)新时代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韩丽颖(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是党的二十大关于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完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编制和研究,要更加关注和培育青年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将青年思想理论教育(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青年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青年工作广泛服务联系青年的独特优势,不断增强青年工作的政治性、引领性和群众性,不断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更加深入研究95后、00后等新生代青年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运用代际社会学分析方法和大规模滚动调查,把握新生代青年普遍具有的思想心理特征,研判新生代青年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类型结构和发展态势,从而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要更加精准开展青年发展引领和服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当前青年群体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划类分型,确保引领服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二)青年教育与文化

  新消费文化何以影响Z世代:机制、风险与应对

  王斌(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Z世代人口规模约为2.64亿,所贡献消费规模占40%。Z世代既是投身新消费的弄潮儿,也是最受新消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新消费文化之“新”表现为参与性的符号、感性化的价值、兴趣市场的共识。这些文化特质在互联网平台机制、关键意见消费者、圈层化聚集的作用下,让Z世代形成了玩家型消费态度、游戏化消费认知、激进式消费行为。由此,Z世代极易将消费视为突破个人生活限制的唯一手段,陷入不断“打怪升级”的欲望游戏之中,进而将自我“封锁”在个体情感的小世界内,放弃更高维度的奉献精神和价值信仰。随着新消费、新文化、新青年之间的作用关系日趋复杂,新征程背景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青年工作必须更密切关注消费新动态和文化新风险,警惕那些打着“沉浸式”“数实共生”“脱实向虚”幌子的享乐主义,引领Z世代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青年人口与婚育

  敏于把握青年脉搏,推进规划纵深实施

  张恽(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博士,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在庆祝建团百年大会上强调“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以人口普查数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14-35岁青年群体进行基本情况、趋势特点、职住恋等发展问题、国内国际比较的分析,发现上海市青年人口占比持续降低且处于国内国际大城市低位、外地来沪常住青年人口占比高且16-30岁成为流入高峰期、常住青年人口中男性较多且从业青年中占比尤高、婚育适龄女性走进婚姻和生育二孩转化率低、灵活就业和新兴群体日渐庞大等。建议在推进规划纵深实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区)进程中,尊重青年流动集聚规律,优化城市定位规划;把握青年分布和需求特点,加强战线型、地域型和交往型团组织覆盖;根据大城市青年外来流动特点,帮助青年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参与社会;根据青年性别比状况和婚育阶段性特征,提高婚恋服务引导的精准性针对性。

  (四)青年健康

  张阳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在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青年健康分论坛中,我分享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及其影响。选此主题的原因是PCOS对女性生育及生理、心理健康均有较大影响,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改善成年健康状况,而这正是青年健康研究工作的意义所在。青春期出现PCOS后主要有月经异常、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若不加干预,长期代谢异常会明显增加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多毛、痤疮等可能加重情绪敏感的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引发心理健康及歧视、欺凌等问题。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青春期 PCOS 并规范管理至关重要,对预防远期并发症、改善生育结局及成年期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青年健康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百年大计,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对青年健康的维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加强健康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健康科学素养!

  (五)青年就业创业

  王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青年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2023年将达1158万人。一段时间以来,青年群体就业呈现“高供给下的招聘难和高需求下的就业难”,“两难”并存凸显青年就业既有总量压力,更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市场上适合的岗位不充足,企业招聘意愿下降,加之青年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增加,其对就业岗位有更高要求,对融入城市有更强诉求。

  “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间,应坚持把促就业特别是促进青年就业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优化各类就业支持政策,提升治理效能。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就业创业培训覆盖面、可及性和针对性。开发建立全域统一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和统一发布。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失业动态监测,维护灵活就业青年群体就业权益。

  (六)数字化转型与青年发展

  打破青年参与数字经济的技能壁垒

  史毅(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数字产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新的产业形态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在出生率下降、劳动力规模缩减、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青年人口作为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能否适应新兴的产业形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关系到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因此,应依托现有信息技术基础构建和完善数字经济就业统计监测体系,开展数字产品制造业、产品服务业、技术应用业、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主要领域的青年劳动就业分析和趋势预测,研究青年劳动力技能-岗位的供需匹配特点,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打破青年参与数字经济的技能壁垒,优化数字创业环境和丰富政策支持工具,确保青年以正确的技能组合面对数字化转型。

  (七)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

  设立“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重点领域正当其时

  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分论坛聚焦下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编制基础性研究确定10个重点研究领域设立。其中,“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首次纳入论坛,这个看似“小安排”的细微之处,体现了对青年发展的“大战略”,极具前瞻性,必将对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为做好规划编制提供有理有据有力的学理支撑,务必进一步深化“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一是要讲清青年公益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发展的重大意义。青年参与公益,是青年参与社会最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助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是党的青年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新抓手。二是要辨明青年公益的内涵和外延。志愿服务从属于公益,关键是要搞清楚公益与慈善的区别和联系。三是要搭建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的整体框架。促进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的措施既要体现统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数字时代下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及防范机制

  安琪(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大幅提升,如何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也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折射出“国家亲权”理论在网络领域内的应用,并与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商业利用目的、未成年人信息自决权保护多元价值呈现动态平衡关系。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构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规则,实践运行情况表明,当下存在较为普遍的非授权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作为安全保障重要途径的监护人“告知——同意”模式也易面临失范风险,针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机制尚未发挥长期的影响力,权利救济路径也因法益保护的错位而产生阻碍,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未来在细化“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基础上,以年龄为界分点从横向层面实现对未成年人信息的分层保护,此外,针对不同的个人信息类型设置纵向保护规则,以实现多层次、精细化保障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的目的。

  (九)青年国际交往

  侯自强(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教研室讲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自身实力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各领域全球治理。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在我国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中国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仍有不足。我们需要了解掌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最新确定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的四种价值观和五个行为框架,拓宽我国青年参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活动的渠道,提升青年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要积极发展学科建设,将国际组织的理论实践与全球治理相关领域研究相结合,帮助青年掌握国际社会通行的治理规则与规范,提升使用通用语言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注重培养青年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站稳中国立场,担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中国青年走向国际舞台需要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为基础,从尊重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找到让国际社会主动接受中国智慧与经验的方法。

  (十)青年住房和社会保障

  精准打造青年租赁住房政策重点

  聂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为解决青年住房问题指明了方向。新发展阶段要围绕青年住房核心议题加快推进:

  要聚焦“租得起”,供给侧要拓宽供给渠道,丰富多样化房源房型;需求侧要扩大租金货币化保障群体,多手段精准发放青年租金补贴。

  要围绕“租得到”,不断促进多元供给主体有效嵌入现有政策结构和市场要素中,激励多主体合作,增加租赁有效选择。

  要追求“租得好”,通过各部门协同治理与合作,分类保障各类租赁住房类型中青年群体利益,支持青年群体能够从租赁居住中提升安全感、增强公平感、实现获得感。

  要细化“租得久”,聚焦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开展青年住房专项调查,围绕阶段性居住支持和长期租房需求,精准打造青年租赁住房政策重点。

  要理顺“租与购”,探索青年租赁需求与自有期望相互建构的关系,平衡租售并举方针下租赁与购买之间的独立性和连通性。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