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二十大观察丨发展,还是发展

发稿时间:2022-10-20 06: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主线已经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又注入了高质量的内涵。

  尤其在当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途中,高质量发展被标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增速、对外开放水平、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系都牵动世界目光。而中国也坚定地给出答案,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在已经举行多场的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上,有关中国经济增速的问题被反复提及。

  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10年的发展更注重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受外部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及极端天气等一些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前7个月,中国经济月度指标出现了波动,这也引发研究者对中国能否如期完成5.5%的年度增速目标的担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代表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持续发力,中国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从全球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表现依然突出。

  赵辰昕认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日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些都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更充满机遇。”赵辰昕说。

  “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这句经常被学界引用的判断,在过去中国经济探索高质量发展的10年里,被华夏大地无数生动的实践支撑。

  今年8月,吉林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7.2%,位居全国第一,该省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在吉林省委副书记刘伟看来,这样的韧性得益于当地正打造的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3个万亿级大产业;还有一大批重大项目蓄势赋能,吉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四位。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在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中前进了9个位次,上升幅度全国第一。刘伟说,吉林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

  能源大省山西要摘掉“一煤独大”的帽子,实现“多业支撑”。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将产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用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张吉福说,今年以来,山西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排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大幅领跑、势头强劲。

  山西给自己的目标是: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有关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中提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的经济强省江苏,其高质量发展得益于专注制造业,制造业在全省GDP的占比高达36%。

  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说,推进制造业发展,江苏已经形成一套组合拳,包含“加、减、乘、除”法。

  “加法”是围绕重点产业链等做大增量;“减法”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乘法”是强化科技赋能,塑造更多的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除法”是破除各类卡点、堵点,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中国经济发展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较好水平,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孙业礼说。

  从“各说各话”到“众乐乐”

  “长三角包邮区亲如一家。”浙江省宣传部部长王纲这样形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关系。这个“亲”,是生活上的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异地门诊可以直接结算,高铁1小时交通圈造就了“轨道上的长三角”,也是产业、发展上的一体化。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说,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功能辐射,不能仅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是要把服务更多地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区。

  “苏大强”江苏计划在长三角地区打造一批集聚型“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夯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经济基础。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经历了从“旁听生”到“插班生”,最后成为“正式生”的过程。安徽省宣传部部长郭强表示,这10年,安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科教大省迈向科技创新策源地。

  过去10年,长三角的“亲密”关系只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京津冀三地则常用“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瓣瓣同心”来形容相互的关系。

  京津冀协调发展,对北京来说就是要改变过去“摊大饼”“一城独大”的发展方式,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带动雄安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北京市委秘书长赵磊说,过去北京把好的资源都拿走,对周边形成了“虹吸效应”,而现在要实现“众乐乐”。

  赵磊说,京津冀三地都成立了协同办,从编制规划开始就打破过去“各说各话”的工作方式,规划、标准、政策和管理都协同一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中央给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说,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方面,天津就要注意和北京、河北形成一个有效的衔接、错位。

  他解释说,北京主要承担自主创新任务,有些像孵化、中试可以由天津来承接,产业大规模的拓展,天津可以和河北梯度联手。金湘军还提到,天津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同时也会和河北的一些港口,共同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天津港还要成为北京和雄安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金湘军说。

  京津冀协调发展中,河北的定位是: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说,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目前已经有4万多家京津的企业和单位转入河北。

  今年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技术合同转移交易额增长39.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的企业由5800多家增加到1.5万多家。廉毅敏说,企业家创新意识非常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了29.7%。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前景越来越好。

  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近年来交出了优秀答卷。廉毅敏说,河北1-9月份,所有市都退出了全国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后十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突出成效,邢台市百泉复现,沧州有一口枯了几十年的井,也再次涌流。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北京也正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做加减法,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二十大报告数次提到“科技自立自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代表认为,从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两个维度看,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脑科学、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新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中关村未来的方向是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从乡村振兴到农业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此,常年住在云南拉祜族村寨的朱有勇代表深有感触。

  67岁的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称自己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的驻村科技特派员。他在蒿枝坝村工作了7年,见证了村里的70多户拉祜人家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后脱贫、奔小康的过程。

  在蒿枝坝村,很多农户家每年都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有1/4的家庭买了汽车。朱有勇说,再干几年,估计村里家家都能买车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让朱有勇感触颇深。有国外深造经历的他,也曾一度羡慕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地广人稀,机械化收种。但在蒿枝坝村的这些年,他想得更清楚,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要通过共同富裕的路子,让像蒿枝坝村拉祜人家这样曾经刀耕火种的百姓也在实现小康后,一起迈入现代化。

  这也正是二十大报告里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说,二十大报告也作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部署,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落实“藏粮于地”,坚持“藏粮于技”;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收储调控,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

  很多农业科技专家都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使命,朱有勇说,这几年,他和团队在拉祜村推行的“水稻上山”,就是总书记提出的“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实践。

  刘伟说,得益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跨上800亿斤台阶,粮食增产率在全国主要产粮省份位居第一位;推动农机、农技、农艺深度融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赵辰昕给出的数据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尝试用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子,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说,浙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好典型,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有特色产业的明星村、富裕村要带动周边,抱团发展,解决问题。因为有好的发展经验共享,浙江的农民中出现了年轻人回乡创业,好风景里出现了新经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张国 胡春艳 王鑫昕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