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裴春亮:“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

发稿时间:2022-10-05 11: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本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今年8月19日,地处河南省太行山区丘陵地带的裴寨村又有喜事:整村屋顶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发绿电350多万度,村民户均年收益1200元,让太阳能照亮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土薄石厚、干旱少雨,曾是“省级贫困村”,“吃水要过箩,红薯当白馍,光棍排成队,冬天不穿鞋”是其真实写照。

  2005年4月,裴寨村的乡亲“三顾茅庐”请率先致富的裴春亮回村,裴春亮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当时,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住土坯房、喝地窖水、走泥土路,17个光棍汉娶不上媳妇。面对一穷二白的状况,裴春亮暗下决心:“不能让乡亲们的信任打水漂,乡亲不富誓不休!”如今,裴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2021年的两万多元。

  共同富裕才是大日子

  裴春亮常说,“个人即使家财万贯也是小日子,乡亲共同富裕才是大日子!”

  张村乡是新乡全境最缺水的乡镇之一,村民们吃房檐水、地窖水。没有水怎有粮、怎有日子的滋润?

  裴春亮成了挖水不止的“愚公”,带领乡亲们钻了530米,用坏8根钻杆,打出一眼活水井,吃上了干净水。同时,还建起5000立方米的“田心池”,把几十公里外的水引到村里,解决了抗旱应急灌溉;利用村北天然深沟,修筑起一座拦洪蓄水水库,滋润了两岸乡镇的2万多亩耕地和3万多名群众。

  与此同时,裴春亮让村民家家入股,筹资5亿元创建了多元产业并存的春江集团,让裴寨人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后又拆除老村复垦土地600亩,兴建了钢架地温大棚、玻璃日光温室等750余座,成立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350余户1250多名群众发展高效农业,使每亩土地年收益从五六百元提升到五六万元,甚至达到十多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富口袋”

  “事上见!”是裴春亮的口头禅。

  从2006年开始,裴春亮带领党员群众一道,制订实施村级发展规划,前3个五年规划如期完成,30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裴寨村变了样。当地政府依托裴寨新村,整合全乡11个行政村1万多人建成了裴寨社区,让裴春亮带领更多群众一起发展。

  裴春亮多方考察,提出“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骨干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

  先是把7米宽的老街扩建成25米宽的商业街,建起1000多间门店,城市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没有土地指标,填荒沟造地;村集体没钱,裴春亮垫资建厂房,免费租给企业,打造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太行山区一带盛产红薯,但眼看乡亲们种的红薯烂在窖里、纯手工红薯粉条卖不出去,裴春亮十分揪心。2016年冬季,他多方奔走,筹办了“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一场文化活动销售了10多万斤粉条,坚定了大家发展红薯产业的决心。

  从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到注册“裴寨村”特产商标,让红薯等特产变成高端商品,再到跨境扶贫电商,这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仅红薯酸辣粉一项,2021年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正在建设中的裴寨村产业园占地2000亩,将打造360度全覆盖、可追溯的红薯产业链。

  如今的裴寨村,村庄干净整洁、空气新鲜,宜居宜业、富裕舒适,乡亲们过上了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润物无声“富脑袋”

  过上了好日子,裴春亮还让乡亲们“活”出精气神儿!他坚持“情、德、法”融合治村,“外在美”与“内在美”一起抓,制定《村规民约》,创建“习书堂”“家风馆”,探索出十条基本做法,实现乡村治理无缝对接,群众“小事不出村,急事不过夜”。

  过去村民红白事攀比盛行,裴春亮牵头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建起了“喜事汇”大厅。“每桌饭菜都有标准,谁也不能超!办大事既隆重又节俭还有场面。”尝到甜头的乡亲们纷纷感慨。

  村里的大街小巷上,党建、廉政、孝善宣传栏、文化石随处可见,“用行动为党争光”“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等,都是通俗易懂的语言。

  裴春亮还带领7名青年党员创办“大喇叭朗读时间”,传播党的声音,讲述裴寨故事,已播出1800多期。村里还与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开展“村校共建”,把裴寨村作为社会实践点,每年暑期来村里实践锻炼的大学生一波接着一波,让村里的孩子接受了全面熏陶。

  当群众的“主心骨”

  裴春亮坚信“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他给自己制定“五个一”,即:每个月到村民家中吃一顿饭;每个月走访一次困难家庭;每季度给党员讲一次党课;每年走访一遍社区家庭;每年主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

  “五个一”让裴春亮深入了解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给老人购买自带放大镜的指甲剪,给村民定制“裴寨一家人”竹筷子,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助学红包”,逢年过节给几位智障残障村民买衣服、送米送面,给90岁以上老人发“敬老红包”……样样周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裴春亮率先向新乡市红十字会捐赠500万元,带领党员骨干24小时防控疫情,顶风冒雪守护着群众的健康安全。2021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洪灾,他毅然捐款500万元助力新乡抗洪,并率领500余名党员骨干转战辉县、卫辉和新乡市区,转移被困群众。

  如今,在裴寨村形成了一条村干部带年轻党员的“导师帮带制”,即村“两委”成员带普通党员、老党员带新党员、党员包排联户。裴春亮注重培养和发展青年党员,不断吸纳返乡创业青年和大学毕业生加入党组织。

  记者:潘志贤

  统筹:刘世昕 杨月 安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出品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