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一纸一剪一乡愁——《赤子之心,剪纸里的家园梦》上线中国青年报“豹豹青春宇宙”数字藏品平台

发稿时间:2022-07-15 06:1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畅杨杨的剪纸作品《家在黄河南》。本人供图

  一幅剪纸作品,勾勒出学校的湖畔风光和地标建筑。近日,一些高校将剪纸融入录取通知书,创意指数拉满。

  7月14日,中国青年报“豹豹青春宇宙”数字藏品平台正式发行《赤子之心,剪纸里的家园梦》数字藏品。这套藏品精选了5套来自不同流派和地域的青年剪纸传承人的作品,分别为《家园·山水》《家园·四季》《家园·古今》《家园·传统》《家园·生活》。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千百年来,剪纸艺术不断融入时代气息,变化的是主题和形态,不变的是它承载的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独特的“中国式浪漫”“撩动”了无数国人的文化DNA。不少网友留言说,童年和父母一起剪窗花的场景又浮现在脑海中。

  非遗是完全由民间普通劳动者创造,又由他们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留下的成果。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孟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回忆,随奶奶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剪刀上下翻飞间,红纸变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这便是他的美术启蒙。

  他的剪纸作品《家在黄河南》,以黄河为叙事线索,展示了老家河南的风土人情和中原大地的缤纷风貌。当童年的记忆凝结在纸间,黄河奔腾千年的苍劲力量,化成了他手中掬起的一捧乡愁。

  艺术源自生活。

  00后剪纸艺术家贺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龙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乡土文化,让贺强深深着迷。

  “我们已习惯从汉字中了解中国,透过经史典籍、宫殿遗址、帝王将相认识中国,但很少从一首口传的诗歌、一件民间艺术品等更民间的切口去认识中国。”贺强认为,剪纸艺术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向民间艺术学习,也是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前行。

  民风、民俗是贺强不竭的创作源泉。参加姐姐婚礼,贺强见识到了传统的陕北婚俗。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新人在鞭炮和唢呐声中走向新居。回到家后,他创作了一幅15米长的陕北婚俗剪纸作品,渴望将淡出人们生活的陕北民间文化用艺术手段记录下来。藏品《家园·传统》的原型为贺强的剪纸作品《锦衣华章》,也饱含着浓郁的陕北特点和民族特色。

  “活态传承”是非遗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民间剪纸艺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来汲取古人智慧。多年来,畅杨杨和贺强都在四处寻访当地剪纸老手艺人,交流学艺,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传统手艺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他们发现,老手艺人剪刻作品时,画稿仅起构图布局作用,真正的“形”“势”及节奏和张力,其实取决于作者剪(刻)刀走过的痕迹。他们认为,不但要把传统的纹样寓意传承下来,也要把艺术精神传承下来。

  如今,“国风”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短视频平台成了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新入口,剪纸直播也有一群年轻粉丝。

  “老师会不会剪甄嬛的小像?”“可以教我剪王一博的肖像吗?”面对网友“千奇百怪”的需求,畅杨杨总能通过剪纸将大家的想法一一呈现。冬奥会期间,他制作的“冰墩墩”剪纸教学视频获得数万点击。“网络改变了我,也改变着非遗传承的方式。借助新的载体,希望剪纸技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电商平台,他上架了肖像、生肖定制剪纸产品,还开发了非遗剪纸材料包,希望激发更多人对剪纸的兴趣。

  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倪巧凤则致力于探索剪纸艺术的创新。“相较于现代审美中追求对称、流线型的视觉造型传统,中国的民间剪纸不属于视觉至上的造型艺术,而是形成了独特的以‘心象真实’为主导的剪纸语言体系,是‘活的文明’也是‘活的隐喻’。”她说。

  在习惯了掏出手机记录美好的年代,仍有这样一群人,坚持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乡愁。一次点击,一次收藏,在青春元宇宙的世界中,剪影间,那奔腾不息的黄河,那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那仿佛在耳畔响起的浑厚秦腔,都化成了我们脚下站立的大地,向青年“指来处”,告诉我们家的方向;让青年“明去处”,提醒我们,要成为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牟昊琨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