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青年力”让上海焕发新活力——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上海篇

发稿时间:2022-07-04 05:50:00 作者:王烨捷 魏其濛 周冠伶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赴上海考察,为新时代上海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在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下,上海加大力度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建设,努力赋予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的过程中,“青年力量”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力”让上海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城市空间“为民建、为民改”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浦江边,实地考察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调研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在这里,总书记留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嘱托。

  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位于上海2035城市规划中央活动区,总长5.5公里。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

  3年后的今天,这处“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6月15日,马女士趁着疫情后的调休机会,到这里打卡拍照,她说:“我爱人从小在杨浦长大,这里以前乱糟糟的,现在竟然有了上海外滩的感觉!”

  钱亮是杨浦滨江的一名建设者,对这里的变化如数家珍——18号线通车了,江浦路隧道通车,从浦东到杨浦滨江的时长减少了一半;历史建筑修缮好了,有国际时尚大牌来杨浦滨江发布当季全球最新款产品;跑步、竞走、城市越野等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这里更“新潮”。

  还有那条曾令无数司机叫苦不迭的“杨树浦路”,过去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如今,这条路总算恢复正常,匹配上“一线城市的一线江景”称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杨浦滨江每年举办全球创业大赛,多家互联网企业在这里拿地盖楼,将把总部迁来,届时这里将成为年轻人上班、工作的聚集地。

  章琳琳是上海杨浦滨江绿化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滨江建设特别强调对“人”的关注。以滨江景观绿化带设计为例,相关部门在这里增设了不少“人民意见收集箱”,并以行动回应民意,增加花卉布局、增设亲子游乐设施等。

  杨浦滨江的改建在上海绝非“个案”,上海此前已将黄浦江两岸共计45公里的滨江步道腾挪、修葺一新“还江于民”。

  用创新“激活”红色文物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并参观主题展览。他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5年后,修缮过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成了不少青少年来沪游览的“必游之地”。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该馆还贴近青年,推出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作品《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并同步在线上播出。观众可以“穿越”回1946年的周公馆,参加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记者招待会”。

  该馆陈列研究部的青年赵超参与了剧本撰写,并在剧中扮演一名工商界人士代表。他说,剧组对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和上海见了哪些人、发生过哪些事等历史背景做了功课,“别的剧本杀、密室逃脱都是虚构场景,而我们的沉浸式戏剧能让观众来到真实的历史地点,体验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2021年6月3日,新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正式开展。为了让更多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体会、有感觉,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在2021年10月启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系列活动,把珍贵文物直接带进大中小学讲课,有时甚至带上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一起进校园。

  今年3月5日,一件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身着的中山装原件出现在华东政法大学校园里,与它一起进校园的,还有周总理的侄孙女周婧祎。这堂“苏州河畔的大思政课”在华东政法大学掀起一股红色浪潮,学生纷纷报名抢票。

  全球科创中心为人才打通“四个通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在科学城展示厅内,听取科学城发展历程及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仔细察看了大科学设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展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总书记的这句话,令在场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印象深刻。

  李儒新介绍,最近3年,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巨大。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SSRF)是内地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如今,上海光源从2018年拥有15条线站,增加到了现在的27条,明年可能达到32条,“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在张江初现规模。作为用户量最多的上海光源如今仍‘供不应求’,已通过项目总体验收的‘羲和’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今年将向用户开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计2025年投用”。

  据悉,当前上海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并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8个大科学设施在张江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内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

  “现在张江已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成立了大科学装置集群指挥部,消除壁垒,让每个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建设装置,也让这些‘国之重器’能尽早推动产生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李儒新说。

  记者注意到,张江科学城也是全国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现有从业人员49.9万,硕士及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6%。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5.8万,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8.5万,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23.4万。

  在这里,人才服务有“四个通道”:国内人才引进落户新通道,在张江人才最快3年可以落户,推荐认定的重点机构引进人才最快1年可落户;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通道,直接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科创人才及其物品快速通关通道,无感通关、随到随办;人才安居综合保障通道,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积150万平方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魏其濛 周冠伶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