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大湾区为港澳青年提供最好的时代机遇——融合创新 这里有光

发稿时间:2022-06-16 06:06:00 作者:刘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港珠澳大桥要通车、香港要通高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这些概念让我振奋,我觉得我要行动起来。”回顾自己5年来在湾区创业的经历,香港青年李培感慨万千,“平淡的人生,在遇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机遇后,真正得到改变。”

  在香港出生、长大、就业,李培换过不少工作,即使在文创领域深耕多年,人生也一直没有太大改变。直到2017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则新闻——《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追着这束光,李培把文创领域的事业延伸到内地,并且在2018年创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希望以自己的经历和资源,帮助更多想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年轻人。

  “大湾区是港澳青年的绝佳舞台,我希望有更多香港青年在大湾区改变人生。”为此,李培走遍香港18区,走进大学校园,举办了几十场粤港澳大湾区讲座。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已有会员约1300名,服务逾万人次。

  在湾区凝聚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几年,大湾区利好不断: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2020年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2021年出台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方案。大湾区正在用最青春的姿态,给港澳青年最好的时代机遇。

  从香港荃湾到深圳福田连1小时都不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如今已成为现实。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已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已然形成。

  除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湾区在购房、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大湾区呈现出独有的“湾区氛围”。

  2019年,香港青年邹嘉渭来内地发展时,既不了解创业政策,也没有人脉资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商业路演,他接触到了深圳立方汇孵化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数字产品设计公司。

  虽然公司成立不久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邹嘉渭没有放弃。在数月的沉寂后,市场迎来了复苏。2021年1月,他的公司成功签下大订单。

  实际上,深圳立方汇孵化器副总裁朱玲玲就是一名香港青年,多年从事深港两地青创孵化服务项目。在她看来,3年来,学界、产业界、政府平台都在践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无论是机制配合,还是资源衔接,都在走向国际化、精细化,所有人都在为建设大湾区行动着”。

  朱玲玲记得,他们帮助香港中文大学作曲专业的一名博士毕业生圆了创业梦,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我觉得这正是立方汇存在的意义——帮助青年人才把梦想变成现实”。未来几年,他们将致力于打造“深港青创引领平台”。

  大湾区,青年大有可为

  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前海、横琴等合作区也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这些都有效带动了青年创新创业。

  80后香港青年高月华是国内少数兼具智能家居工程、认知障碍照护及设计背景的专业人士之一。2018年,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她从香港来到深圳前海创业,开设了一家专注于养老、娱乐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公司。

  “我来到前海,一下子就被这里吸引了。”作为从事老年人照护工作的专业人士,她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非常重视。“南山的空气非常好、绿化很用心,很宜居。优秀的环境保护带来生物的多样化,你会发现前海附近有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鸟类栖息。”

  此外,高月华还看重前海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优惠的政策以及细致入微的服务。“政府工作人员与我们积极沟通,前海管理局也会主动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参加他们的活动,内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融资以及股权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高月华将以前在香港私人医院、社区照护机构工作的经验带到前海,先后成为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香港特聘顾问、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基层卫生与健康管理专委会特别顾问,为广州市民政局、佛山市民政局的相关项目提供失智(认知障碍)专业照护人员进阶培训。从大湾区扩展到全国,高月华一直致力于培训居家护理师、专科护士。

  结合了跨界优势,高月华成为国际阿尔兹海默症协会认知障碍照顾策划师、国际WCET造口治疗师(伤口造口及失禁护理专科),也成为中国CSHIA智能家居工程师。“除了临床,我也读过设计,也有智能家居行业认证。结合‘护理+设计+智能’相关背景,我现在会为养老集团、社区医院等做设计”。

  “在这里,我不是孤身一人,这里有很多拥有梦想的人,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