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不署名、论文也发表,政协提案持续得到落实 | 豹小花跑两会Vlog

发稿时间:2022-03-06 22:1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蒋肖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至今对一位师长的来信记忆犹新:“他告诉我,自己的一个学生给一家学术期刊投稿,但期刊一直要求导师把名字挂在前边,否则就不发,双方‘拉锯’很久。后来,导师把《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转给了那家期刊的主编,学生的论文马上独立署名发表了。”

  这个改变一篇论文“命运”的报道,是2020年全国两会上,刘宁提交了关于“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提案,《中国青年报》专访刊发《怎样支持青年学者独立发表学术成果》。“导师不署名,论文发不出去”的问题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这个提案,最近又有了新的进展。2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3禁止4不得”对7类负面行为说不,要求“零容忍”,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近日,再次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刘宁认为,上述《通知》 充分尊重了青年学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际贡献,“这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也许不会立刻杜绝负面现象,要通过学界共同监督的方式来实现”。

  刘宁坦言,事实上学术期刊本身也有苦衷,倾向名家署名是受制于“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青年学者独立署名会影响下载量和引用率。关于这一点,在此之前,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刘宁表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很快,100年前科学家的论文已经真的成为历史。但100年前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一篇研究杜甫的文章,可能今人看来依然深有启发,这是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

  而且,影响因子往往看的是短期的影响力,不能完全以此来评价一篇论文的价值。“一些非常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文学者,不追逐时髦话题,那他的研究成果也许当时没有太多人关注和引用,但从长远来看,他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刘宁说。

  让她欣喜的是,自己的提案并不是在两会期间“走一个流程”,而是得到了反馈、推进,直到落实。

  2020年的提案,刘宁收到了很多很多的反馈,很多年轻人甚至流着眼泪给她打电话。刘宁说:“他们很委屈。我始终跟他们说,要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

  “我并不知道我的提案能发挥什么影响,但是我看到相关部门发布的文件时都特别激动,无论是不是有我的一点点小贡献,都是对我的鼓励。” 刘宁说,“我刚到政协的时候,汪洋主席跟我们讲,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不靠说了算,要靠说得对。我是一个读书人,用我的学术训练、我的观察和调研,把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出品人 张坤

  总监制 毛浩 吴湘韩

  监 制 许革 孙晔

  制 片 王聪聪

  采 访 蒋肖斌

  拍 摄 许子威

  剪 辑 宋一瑶

  编 导 王聪聪

  片 头 任聪 赵蕾

  海 报 陈龙

  宣 传 李京 黄毅 陈高鹏

  中国青年报社出品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