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专访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为绿色、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喝彩

发稿时间:2022-02-19 21:30:00 作者:胡文利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撰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视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于世奇

  不久前,斯洛文尼亚奥组委发起一项活动——从斯洛文尼亚最高峰特里格拉夫山上的冰川部分切下一段冰块,装入隔热箱,用一辆混合动力汽车装载,从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出发,渡过波罗的海,穿越茫茫俄罗斯雪原,途经9个国家、13000公里,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到达中国张家口,在冬奥会现场将这块冰融化成水,再带回斯洛文尼亚。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将通过种植13000棵树抵消。

  这一颇有行为艺术感的活动,像是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隐喻,也与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理念颇为契合。据该项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馆介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特里格拉夫山冰川正在消融。根据欧洲环境署的数据,到2100年,84%的冰川可能消失。环境变化不但是全人类是巨大的挑战,也将影响冬季运动。到2050年,预计将有超过一半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地方由于气温过高而不再适合开展冬季运动。

  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在中斯气候变化与冰雪文化论坛上发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摄

  斯洛文尼亚是欧洲唯一一个囊括了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潘诺尼亚平原、喀斯特高原等多种地形地貌的国家,也是负责设计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主要国家之一。斯洛文尼亚虽然只有210万人口,但截至2月18日,在北京冬奥会上已经获得7块奖牌,包括2金3银2铜。

  就与北京冬奥会理念密切相关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变对冬季运动和人类影响等话题,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近日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气候变暖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问题之一。您能否向我们介绍,斯洛文尼亚国内目前对气候危机有什么样的担忧,对全球应对气变行动有什么样的诉求,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苏岚:我简单介绍一下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是一个中欧小国,北倚高山,南临亚得里亚海。斯洛文尼亚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这得益于它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如潘诺尼亚平原、阿尔卑斯山、地中海等。斯洛文尼亚大约60%的领土被森林覆盖,是欧洲森林覆盖率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芬兰。

  斯洛文尼亚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将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我们坚信这一点。2016年,清洁水源的饮用权成为斯洛文尼亚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之一。在斯洛文尼亚宪法修正案中,水是一种公共产品,是由国家管理的必需品,而不是一种商品。将水作为公共产品纳入宪法的国家,目前全球并不多。

  去年7月至12月,斯洛文尼亚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我们把绿色转型和绿色复苏提上重要议程,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通过了多项立法。

  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于世奇/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全球气变行动承诺,北京冬奥会采用了大量环保设计,许多细节都体现了“绿色奥运”理念。在“环保”这一领域,您对北京冬奥会作何评价?

  ■苏岚:我认为北京冬奥会组织得非常出色。奥委会和冬奥组委付出巨大努力,举办了一届绿色、碳中和的奥运会,确实值得喝彩。举个例子,并非所有冬奥场馆都是重新建造的,其中5个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过的场馆,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的使用。所有的交通工具也都是环保的。奥组委确实举办了一届“绿色”奥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们有时候需要大步前进,有时候也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比如,我非常欣赏那些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细节——冬奥会上使用的电脑不是新买的,而是租借的, 这是一件小事,但意义重大。特别是,据我所知,北京冬奥会产生的碳足迹还将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抵消。我认为这些做法非常重要——这正是本届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理念。

  去年,奥林匹克格言发生了变化,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增加了“更团结”。我认为这很关键。我们可以更快、更高、更强、更远,但必须靠“更团结”才能实现这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各产业的绿色转型。但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绿色转型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变中的角色和采取的行动?

  ■苏岚: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极为重要的声明,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在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公开承诺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我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不久来到中国的。两年半以来,我经常到中国各地旅行,在与各省、各级政府的接触中,我看到他们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实行严肃、严格的环保措施,从中央级的总体规划,到省级,再到地方级,与之相关的技术日新月异。中国正在以制度化、大规模的形式践行承诺。

  我们知道,全世界的燃煤电厂并不会在明天就全部关闭——如果有这种可能就太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有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使退煤计划更有效地得到执行,也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最终目标是不再有煤电厂,但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因此,我们计划将成功设计过退煤方案的工程师介绍到中国,助力中国绿色转型进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各缔约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争论尤为激烈。您如何看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说法?您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变中,各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苏岚:如果冰川消失,受影响的并不只有欧洲的冬季运动,蓄水层也会消失,水会变得越来越稀少,等等。还有一些小岛屿国家正在争论50年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如何避免那些情况。当然,各国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也取决于该国的资源和能力。如果说有某种措施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是不现实的。我们有不同的责任,但所有人、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都应该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尽最大努力阻止环境变化。

  对斯洛文尼亚来说,我们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必须关心那些真正受影响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保护那些最脆弱的人群、那些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应对气变是一项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任务,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否则没有人是安全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您的所言,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相通之处。

  ■苏岚:我们也称之为“共同人性”。1956年,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从外太空拍摄到地球的照片,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因为当你从外太空看地球时,你就看到了它的边界;当你看到它的边界时,它就不再是你脚下的土地,而是我们居住的一个有限空间;当它有了边界,它就不再无边无垠,也不会永远存续。然后,你就看到了人类共同体——数十亿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人类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在那张照片上,地球看起来像是一颗脆弱的、需要保护的蓝色弹珠。我们必须妥善对待它。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如果不保护它,我们就不能把它交给我们的后代;当我们离它而去的时候,它的状况会非常糟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月19日电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