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与世隔绝”的值守

发稿时间:2022-02-15 03:54:0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当多数人正在对正月十五有所期待时,值守在群山之中的李三保,小心翼翼地度过他职业生涯的第十七个封山期,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

  他所在的太兴铁路柳林河值守点,地处山西省被群山合围的汾河上游峡谷区,在长达近4个月的封山期里,这里银装素裹、人迹罕至,火车呼啸而过,从不停留,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去探访,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能抵达李三保所在的值守点。覆盖着白雪的峡谷与冰冻的汾河,将值守点夹在中间。能与外界连通的唯一路径,就是值守点小院门前、东西两侧山底的铁路隧道,这也是记者此行的必经之路。

  2月12日中午,北出山西太原,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压着冰雪道小心“蠕动”两个多小时后,便没了路,车子沿着铁道线停在一处废弃的站台上。继续等待两个多小时后,天色渐晚,终于看到了李三保的身影。

  “隧道里车多,避让了好几次,久等了,跟我走吧。”简单寒暄之后,记者在李三保指导下,戴上头灯、检查清点防护服等装备后,随他一头扎进漆黑的铁路隧道。

  冬季寒冷,隧道里没有灯,也没有供人步行的边道,借着头灯和手电筒的光,记者跟随李三保踩着铁路轨枕一前一后快速行进。细心的他在前面边走边用脚踢开铁轨上的碎石,并将手电筒的光投射至后方,以便记者跟随。

  “隧道黑,气温低,一定注意安全。”空荡的隧道中,除了李三保的说话声,耳旁便是“呼呼”的风声和踢中碎石发出的“砰砰”撞击声。

  每当接到列车即将通过的信号,李三保总是大声提醒记者随他及时进入避车洞躲避。列车经过时,强大的气流吹起积尘,灰尘在手电筒的光柱里肆意飞扬。机械震动的声音回荡在隧道里,不断冲击着耳膜。

  徒步约6公里、穿过3个隧道后,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柳林河值守点,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

  李三保说,这附近没有村庄,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线、WiFi。除了专用的铁路G网手机仅能用于工作联系之外,只要人在岗,就意味着值守者与外界亲友处于失联状态,而春节电话拜年更是奢望。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无论春冬,从粮食到蔬菜,再到日常使用的卫生纸、衣物等一切物资,都是靠李三保和同事脚踏轨枕,徒步穿越几公里长的铁路隧道,前往可以停车的补给点,用扁担一担担挑回。

  太兴铁路是连结山西太原至革命老区兴县的一条“幸福路”,结束了兴县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开阔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思路。在这条上百公里的铁道线上,柳林河值守点并不起眼儿,近乎与世隔绝,但李三保和其他4名同事肩负的安全职责却无比重要。

  “就连我们铁路内部,多数人都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值守。”在与李三保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过去17年,他几乎没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柳林河值守点管区内共有4座桥梁、10条隧道。铁路曲线多、坡度大,巡检任务重。

  “每天上午(走)8公里,下午(走)8公里,检查伤损,做好标记,避免漏检。”次日清晨,当第一趟列车通过后,班长李三保带着同事离开值守点小院,踩着积雪向隧道进发。

  一进隧道,他就打开头灯,忙个不停。十几公里的脚程,每走几步就要弯腰甚至跪卧轨道进行检查,查完一段,就在钢轨一侧做好标记。

  长年在隧道中工作,李三保对脚下的铁轨太熟悉了,不用灯,也能在轨枕上稳步前行。他还练就了一双异常灵敏的耳朵,仅凭听,就能预判冰害以及列车的到来。

  隧道里寒气逼人,李三保持续检查着,忙得满脸都是汗。寒风一吹,头发上的汗水很快又结成了冰花。

  在这里,大家不怎么费力就能说出许多有关山中值守的深刻回忆:大雪封山,一名职工的父亲去世,因为电话联系不上,待他得到消息,辗转赶回老家,老人已经安葬;又比如李三保的女儿,在中考前夕与母亲闹矛盾,无人倾诉的她独自骑行40多公里到柳林河附近横岭隧道口,等待与巡线的父亲见面,直到太阳快落山,父女俩才碰巧相遇……每每提起,李三保都觉得亏欠不已。

  据了解,李三保所在值守点是中国铁路太原局沿线特别闭塞、艰苦的地方之一。但49岁的李三保说,这些线路必须有人去守,“其实一代代铁路人都是如此,用双脚丈量、守护着铁道线”。

  本报太原2月1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