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双奥”志愿者,14年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稿时间:2022-02-04 06: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从一个人做志愿者,到全家都参与志愿服务;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到如今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城市志愿者;从参与志愿服务到组织志愿者一起服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作为志愿者相聚于2008北京奥运会,如今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们再一次擦亮北京志愿服务“金”字招牌。他们是“双奥”志愿者,这也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带给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的殊荣。

  初遇:光荣与激情并行

  吴亚娜至今仍然记得,2008年那个暑假,一起并肩的20多名小伙伴,在酷热的北京被晒得黝黑。“特别自豪!”14年前的吴亚娜是大二学生,也是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的一份子。她当时在石景山射击场馆外围提供指路等咨询服务。

  时隔14年,已经是一家购物中心营运专员的吴亚娜,再次以城市志愿者的身份为“双奥”之城奉献微笑。

  14年前,同样上大二的鄂伦春族小伙子张帅经过几轮选拔后当上了城市志愿者,他记得选拔内容,还包括一套奥运知识的竞答题。

  那是张帅第一次做志愿者,50多天的经历至今难忘,还收获了友谊,很多伙伴至今还有联系,“有种战友的感觉”。

  那一年,即将升入大四的王兴入选赛会志愿者。在顺义水上公园场馆,他和伙伴近距离见证了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中国队反超夺冠的一幕,那也是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突破”的光荣时刻。

  “反超夺冠,我们在旁边看得非常激动。”难忘的经历还包括协助工作人员完成了一次雨中“抢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郊区下起了大雨。为避免场馆的机器被雨淋,志愿者们冒雨把每台机器搬到室内,协助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检修,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拼凑起王兴关于2008年奥运会记忆的画卷。他说,也正是志愿服务中的一件件小事,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真正内涵。

  重逢:遇见更好的自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很多志愿者都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每逢北京有重大活动时,吴亚娜积极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多年来,不变的是她热衷志愿服务情怀,变化是,她的身后,增加了亲人的支持和携手并行。

  吴亚娜的家里挂着“2008年奥运会先进个人”的奖牌,那份荣耀是家里经常提及的话题。在她的带动下,丈夫、女儿也都热衷志愿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志愿家庭”。

  在很多志愿服务中,吴亚娜一家三口都是齐上阵,“每当看到女儿为我的志愿服务竖起大拇指时,我都坚信要在志愿服务这条路走下去”。

  这一次,张帅作为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兼职副书记、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团委书记,不仅自己参与城市志愿服务,还组织了130多名青年律师参与到城市志愿服务工作中。

  朝阳区将组织7000余名志愿者,在冬奥村、主媒体中心、国家速滑馆周边等15个城市服务站提供服务,并为每个站点赋予青年主题,打造特色活动。

  张帅和青年律师、检察官、法官打造了普法特色的志愿服务站点,为市民提供普法宣传,包括奥运标识的使用规范等内容。

  十四年间:延续与传承中提升

  在很多志愿者看来,“双奥”之城北京涌现了大批双奥志愿者,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这座城市留下的遗产。

  转身成为组织者,张帅看到了这次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的变化。他说,14年前,志愿服务主要靠政府、学校等组织,而这次,以朝阳区为例,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社会化供给,包括公益组织、志愿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他看来,志愿服务更加被全社会认可。

  2月2日,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齐成龙作为志愿者代表参加了火炬传递。这一次,他将带领800名更年轻的志愿者服务冬奥。14年前,还在念研究生的齐成龙在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礼宾处做志愿服务,那一次经历影响了他很多年,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14年前,齐成龙和伙伴们经常忙到连盒饭都顾不上吃,这一次,他为志愿者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齐成龙会关注同学们的朋友圈,看他们缺什么。

  北京冬奥会恰逢春节,志愿者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学校就为志愿者家长寄去一封信,随信寄出的还有精心准备的围巾、保温杯。

  “同学们不能回家,学校要把温暖送回去。”齐成龙说。

  首都师范大学将志愿服务保障列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在冬奥会志愿者队伍中成立临时党委,下设5个支部,还成立了临时团委。齐成龙表示,这是要为志愿者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后顾之忧。比如,为他们录制课程累计超过上万课时,协调教务部门组织缓考……让大家在奉献的同时感受到温暖。

  团北京市委书记李军会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延续2008奥运会城市站点“蓝立方”的成功经验,聚焦冬奥会相关区域,发布城市志愿服务站点758个。赛后,将根据城市功能规划和市民需要,适当保留一些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使其成为“双奥之城”的时代见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