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霾随时可能造访的山西,空气质量的改善肉眼可见。“十三五”期间,该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20年,山西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9%,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对于山西来说并不容易。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点亮全国一半的灯”,也一度成为我国工业的“血液”,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煤炭经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业独大、一煤独强也挤掉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扭曲了发展机制、恶化了发展环境。“兴于煤,困于煤”,如何转型发展成了山西经济崛起的一道必答题。
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当下最重要的工程是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这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启动的工程,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山西要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十三五”期间,山西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重点任务,仅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就关闭煤矿52座,退出煤炭产能4590万吨,并率先实施了煤炭减量化生产。到202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能退出总量居全国第一。
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如今全国上下致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山西又进一步跳出舒适区,努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这其中,绿色税制作为实现低碳环保、“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护航山西在绿色转型之路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税制改革巧在改制,重在赋能。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2020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资源税法,让中国绿色税制“再进一步”。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樊勇说,回望过去5年,税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咬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匹配,改革的结果是良税效应使市场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山西是我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而代表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绿色开采”成为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山西探索建立税务、企业、行业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税治理机制,有序有效地推动了资源税法的落实。
晋能控股太原市龙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绿色税制”的受益者。最近两年,保水开采是“绿色开采”的主要发展方向,该公司投入6429.3万元在保水开采项目地面布置2个井场。龙泉能源财务部部长王铮算了一笔账:保水开采后,公司每年可减少排水83.22万吨,节约排水费223.7万元,节约污水处理费56.6万元,少缴水资源税83.22万元,节约排水人工费、设备折旧费47.85万元。
不仅如此,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王少挺介绍,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的资源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规定,龙泉能源通过保水开采还能享受资源税优惠政策,仅在2021年上半年累计减免税额2314.22万元,按全年计划商品煤量332万吨、收入13.5亿元测算,可享受资源税减征4500万元。
这位税务干部最近去几家能源企业调研,负责人告诉他,过去也关注污染物排放,但仅限于了解一下,而现在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排污数据,对照政策看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
“绿色税制“的建立,既有反向倒逼作用,也有正面激励作用。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排污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要是减排的话,会得到税收优惠。看得见的政策红利,让山西越来越多能源企业从“被动治污”走向“主动减排”,纷纷加大环保设备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绿色生产。
杠杆的作用开始显现。朔州市程源建材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武彦平说,公司把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工业废料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渗水砖、透水砖等环保节水的产品,年消耗粉煤灰22万吨,“变废为宝,还能享受税收优惠,何乐而不为。”
在山西,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间的战斗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2021年,山西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进入全国前五。煤层气抽采利用量占全国的90%以上。晋电外送能力超过3800万千瓦,越来越多的清洁电力输往全国。
绿色税制正逐渐深入人心。2021年前三季度增值税发票统计数据显示,山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3.07倍,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增长29.92%。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东宏说,当前,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环境保护税绿色税制的效应也在逐步显现。下一步,全省税务部门将继续发挥以税治污、以税减排效应,服务好双碳目标,为山西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更多绿色动能。
61岁的太原老人王喜龙并不了解这些,但他知道改变正在发生。2000年前后,特别是冬天,他出门都不敢深呼吸,更不敢穿白衫衣,只要穿一天衣领袖口就成黑污,头发上脸上都会落一层灰,如今情况已经大不一样。
有一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今年1月1日至8月25日,全省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且自2013年全面开展PM2.5监测以来首次迈进“30+”,实现历史性突破。
那天他心情很好,回家喝了好几杯白酒,迷迷糊糊间想到了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他希望,这样的胜景以后能日日存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