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汇聚青春力量 建设美丽中国——第十届“母亲河奖”获奖者群英谱

发稿时间:2021-12-21 05:3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1999年起,为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实践工作,共青团中央联合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并联合举办“母亲河奖”评选表彰活动。

  其间,一大批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执着坚守、默默奋斗的组织、集体和个人脱颖而出,他们以青春之名,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近日,第十届“母亲河奖”获奖者名单揭晓。在这份生态环保群英谱中,曹方晶等20名个人荣获“绿色卫士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团队等20个集体荣获“绿色团队奖”,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森林资源核算项目等20个项目荣获“绿色项目奖”,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20个行业企业和新闻媒体荣获“绿色贡献奖”,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等20个参与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

  投身绿色事业 争做环保新青年

  “把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城市会变得更干净整洁。”黑龙江省宝清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王雪聪是一名生态学专业大学生,擅长将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态环保知识。

  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几乎成了刘耀源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毕业后,他将生态公益环保作为一项事业,成立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筹建成都专家河长团队,吸引上万人投身护水实践和宣传活动,护河成效入选《2020四川省河湖年鉴》。

  对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徐源鸿来说,成为一名生态环保志愿者是“子承父业”。上大学期间,徐源鸿意识到废品回收长期“脏乱污”的落后业态与北京的发展和定位不匹配,就向从事废品回收的父亲传播产业升级理念。父子俩很快便转型摸索出“垃圾分类+互联网”的“一袋式”上门回收模式——“爱分类”,每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30余万吨。

  作为基层工作者,盛玉霞和阿布来提·木台力甫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志愿守护山川河流的使命。盛玉霞是重庆市荣昌区政府双河街道办事处人大办副主任,也是一名民间河长。8年间,她开展河道巡护超500次,组织2000余名青少年开展“河小青”护河活动,提升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变旁观者为参与者、监督者。”从2013年扎根边远地区以来,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副科级党员干部阿布来提·木台力甫坚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当地群众在亘古沙漠科学治沙,累计治沙造林41万亩。

  握指成拳聚合力 环保铁军向绿而生

  湖南文理学院护鸟营是一支志愿保护鸟类、传播绿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团队。6年来,青年大学生在中小学、社区等地举办爱鸟护鸟生态保护大课堂,组织“亲子共作给小鸟的一幅画”等趣味性科普活动,鼓励1500余名青少年成为环保小卫士,进一步壮大了志愿环保队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Green Oil绿色环保协会立足绿色校园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持续吸引师生组建环保志愿服务队与社会实践队,开展零碳宣教实践,并借助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等国际会议,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只有不断整合社会力量,才能形成握指成拳的聚合力效果。”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中心十分注重整合外部社会资源,向外拓展科普教育阵地,例如,联合研发《鸟儿请你来做客》中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与周边社区推进社区自然保育家园守护圈建设等。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团队将生态保护大课堂设在海拔2000-3500米的密林中。11年来,团队成员开展几乎没有经验可循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技术体系和野外监测技术体系,还成功野化培训放归了一批圈养大熊猫。

  项目化运作 护绿更专业

  在获奖的20个绿色项目中,不少项目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生态环保宣讲活动,但又各具特色。

  团海口市委策划的海南省海口市“河小青”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系列实践项目及团苏州市委创建的“江南文化·青志护河”——苏州大运河保护青年志愿服务主题行动项目,都组织“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湿地讲解、巡河护河等活动,但前者更注重招募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比如,无人机操作志愿者可进行远距离巡河;后者结合运河保护与文化创新项目,策划苏州“运河十景”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持续推进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作为青少年水环境教育阵地,广东省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河流方程式项目以“河流方程式”理念为依据,组织青年讲师、民间河长等人,带领青少年实地探寻河流,了解与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相关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零碳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生态环保项目引入零碳科技创新技术。北京理工大学云端电池——零碳交通的安全守卫项目聚焦新能源电池的安全预警评估,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云端收集的车载端数据,精准预测中长期起火风险,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营造更安全的零碳交通环境。

  无私奉献 弘扬生态环保公益之美

  “誓用白发换绿洲。”20世纪80年代,“沙魔”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处,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6名年龄加起来近300岁的庄稼汉先行先试,组建八步沙林场。靠着“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一个乔、灌、草相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更难得的是,他们的儿子、孙子接过铁锹接力治沙至今,并带动全县人民参与治沙。

  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研青年加入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投身绿色事业,向世界提出后巴黎时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为了向青少年宣传弘扬生态环保之美,团队中的26名教师足迹遍及九江一中等39所中学,累计向3000余名青少年开展免费的生态气候科普讲座。

  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拯救和保护长江江豚、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该团队中的年轻博士赴柬埔寨参与保护极度濒危物种之一的伊河豚,为伊河豚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献计献策,成为国内唯一一支远赴国外进行濒危鲸类保护的团队。

  在20个绿色贡献奖中,涌现出一批公益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的、自觉承担生态保护使命的社会组织及企业。例如,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自2012年起,每年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流域的贫困地区选择1-2所小学开展“生态文化小标兵”评选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绿色种子”深植青少年心中

  在获奖的20个绿色组织中,共青团组织创新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作用,团结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团内蒙古自治区委的动员下,全区累计10万名青少年以“蒙小青”为生态环保志愿者身份标识,参与“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态文明实践,践行植绿、垃圾分类及净滩行动。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团上海市委的指导下,组建首批超5000人的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总队,从小学生到在校大学生、从校内到校外,深度营造青少年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氛围,让“绿色种子”深植青少年心中。

  组建于1974年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界处。47年来,一代代女子民兵传承“榆林治沙精神”,扎根在条件艰苦恶劣的治沙造林一线。团榆林市委连续18年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实践活动,创新青少年生态环保理念,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打造为青少年环保实践基地,鼓舞更多青少年争做塞上生态保护卫士。

  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有着几代务林人投身绿色事业的印记。60多年来,他们让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鲁中地区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态屏障。为赓续这份绿色血脉,原山林场逐步发展为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结合青少年校外教育、体验式学习,面向青少年打造丰富多样的体验教育课程,传播生态文化。

  中国水利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始终发挥青少年水生态教育阵地的教育引领作用,不断策划推出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活动,比如,举办“我们渴望的水”青少年艺术创作大赛,让青少年成为保护水利遗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宣传者。

  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进一步聚焦团的主责主业,构建基层团组织与青年环保组织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青年环保组织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全国青年环保骨干、项目、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母亲河奖”等获奖主体的典型引领作用,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喜迎党的二十大,开启新征程,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21日 01 版)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