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守护公平正义33年 将大爱留在人间——追记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王敏

发稿时间:2021-10-27 08:1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22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安徽省委在合肥市召开会议,追授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王敏“全国模范检察官”“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今年6月19日,王敏在加班时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于6月28日不幸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王敏自1988年进入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以来,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一级检察官及副检察长等职。33年来,他一直奔走在守护公平与正义的大道上。

  1990年3月,王敏响应党组织号召,第一时间提出申请,成为舒城县原舒三镇胡同村驻村指导员。在驻村的700多个日夜里,他和群众结下深厚情谊。1991年夏天,驻村境内大堤突现管涌险情,他带领群众用木梁打桩,带头扛沙袋填埋,最终排除险情,与村民一起成功抵御住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1992年,王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舒城县公安局副局长魏龙眼中,王敏是一个嫉恶如仇、较真不教条的公诉人,办理案件时,他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2011年,王敏主办六安市第一起影响极为恶劣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此案案情重大,在当地又无先例,王敏作为主办检察官,主动提前介入,引导案件侦查。面对近半米高的证据材料,他在1个月的期限内形成了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精心准备了上百页的庭审预案。在连续6天的庭审中,面对四五十名辩护人,他答辩如流,什么证据在哪一卷哪一页都非常清楚,庭审效果非常好,26名犯罪分子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时,王敏放弃节假日和周末双休,与办案民警一起待了10多个月,每天一干就是十四五个小时,忙到深夜才结束。他话语少、肯钻研、业务精。”魏龙回忆说。

  考虑到涉黑案件涉及的人数多、犯罪事实多、金额高,王敏还特意制作了数张案件“经纬表”,将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书证、涉嫌犯罪事实等要点画成图表,让在案的事实证据一目了然。

  2012年夏天,侦查机关将舒城县第一起盗墓案移送审查起诉。因墓穴数量多、涉案人员多、作案次数多,王敏审查后认为,此案定案证据不是很充分,但他并未简单地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而是赶到该县干汊河镇靠山村的案发地,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利用自己首创的案件“经纬图”,在一沓厚厚的A4纸上逐条记录案件的每个疑点,对每个墓穴进行精准编号,并且手绘了现场图。这张明晰的“经纬图”为侦查机关的后续补充侦查,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最终,这起盗墓案的8名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

  2013年,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一起故意伤害案,补充侦查时侦查机关需要询问证人王某,但王某不愿意配合。正当侦查机关一筹莫展时,证人两周后竟主动找到侦查机关,表示自己愿意做笔录。原来,这段时间,王敏每天下班后主动到王某家苦口婆心地宣讲法律政策,最终换来证人的信服。

  从检33年里,王敏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中,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

  凭借着精湛的业务能力,王敏成了许多年轻检察官工作上的领路人。细到法律文书的错别字,小到标点符号的应用,他都会一一纠正。他也带出了一支年轻有为、荣誉加身的刑事检察队伍。

  从2013年进入公诉科开始,现已是舒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的陈婵娟一直跟着王敏学习,她私下里习惯称他“王老师”。

  2014年1月,陈婵娟协助当时还是公诉科科长的王敏办理一起邻里之间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郭某和邻居文某发生纠纷并上升为肢体冲突。后经法医鉴定,文某右上肢损伤、右桡骨开放性骨折,损伤程度为轻伤。”在审阅案情时,陈婵娟发现,是否能排除文某右桡骨开放性骨折系自伤可能性,对案件的定性影响很大。于是,她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王敏。王敏简单问了一下情况,二话没说就带着陈婵娟专门跑了一趟县医院,当面请教骨科专家。有了专业人士的答复,陈婵娟心里有了数。

  王敏常告诉年轻同事:“对待任何一个案件都不能马虎,要知道,我们办的可能只是一个普通案件,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多年来,他分管的刑事检察部门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多次立功受奖;先后培养出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公诉人等骨干人才。

  王敏对生活也不怎么“讲究”,习惯穿从超市买来的打折衣服,数十年如一日地骑自行车上下班,家里的家具都还是十几年前置办的,女儿为他买的手机,他已用了5年。但每逢救灾、扶贫等,王敏总是争着捐款、捐物。

  王敏的妻子郭旭说,丈夫热爱检察事业,到周末常主动加班。王敏家里有兄弟3人,他排行老大,本来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是他却时常在父母、妻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席”。

  一次在与女儿谈心时,王敏表达了捐献身体器官的意愿。在他去世后,家人帮他实现了这个遗愿,捐出了他的眼角膜,帮助两名病患重见光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27日 03 版)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