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飞天寻梦:万人扛起一把“箭”

发稿时间:2021-10-16 07:5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塔架旁,距离150米左右,有一座方方正正的小房子,那里是火箭的瞄准间。

  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地面支持系统发射队员王超告诉记者,火箭转场前,瞄准人员要在这里完成瞄准仪自检,核定近10个关键参数,并开展预瞄准试验。

  在这件小房子里,摆放着两套瞄准设备。1度等于3600角秒,瞄准仪精度要达到0.5角秒。首次“粗瞄”是在火箭抵达之后,此时,火箭已经扛着数吨重的载荷,走了近1.5公里的路,刚在发射塔架旁站稳脚。“粗瞄”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火箭正身姿、找定位。

  (10月16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试验队员庆祝发射成功。高楠 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要给一枚高度接近20层楼、体重数十吨的火箭正身姿并非易事,分毫偏差都可能影响任务的推进。王超告诉记者,在火箭发射前,一共要经历近10次瞄准。

  “瞄准就是要让火箭知晓初始方位,精度关系着火箭起飞滚转等动作,火箭残骸能否落在划定落区范围内及飞船入轨精度等。”长二F遥十三火箭地面总体发射队员宋晶说。

  从火箭发射前6小时开始,“精瞄”工作高密度展开,发射队员操作瞄准仪发射激光,打到火箭仪器舱惯组棱镜处,反射至瞄准仪,瞄准人员一遍遍纠正瞄准参数,直至发射前5小时的瞄准参数,与火箭弹道等数据一起,“装进”火箭控制系统计算机,指导火箭执行发射任务。

  当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瞄准人员成为最后一批撤离的人。

  有着10余年火箭瞄准经验、执行了近10次长二F火箭瞄准任务,王超从未出现过偏差。

  他告诉记者:“瞄准偏差0.1度,入轨点就会偏差数百公里,这是瞄准人员决不允许出现的失误。”

  精准数值、魔鬼细节、零偏差,在王超所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被反复强调。

  一院长二F火箭姿控系统发射队员邓舞燕,曾因一个“不放心”,自编仿真软件,对各故障模式逐一开展随机仿真验证,生怕哪里有偏差,影响火箭可靠性。

  在遥测系统测试间,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台小小的显示器背后都有长长的故事。

  几乎无人知道,在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后的两年里,为了进一步分析火箭飞行状态,遥测系统人员自主研制了一套图像测量系统。通过这台显示器,他们摆脱了“非直观数据分析”的困境,可以直接拿到火箭关键分离动作的所有飞行视频。

  发射时,几名发射队员挤在一起,紧张地收看着火箭首次传回来的实时飞行视频。发射成功,箭载图像测量设备在载人火箭上第一次完成任务,那一刻,队员们大声欢呼起来。

  长二F火箭遥测系统主任设计师林涓见证了10余次长二F火箭发射成功,但对那次在测试间角落里迎来的成功印象颇深:“两年的全速奔跑有了回报,长二F火箭打响了中国火箭图像测量第一枪。”

  航天人既有第一次的突破,也时刻担心第一次的失误。

  有着30多年地面供气经验的长二F火箭配气台岗位发射队员严善新,见证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合练到载人的全部历程。火箭各阶段的地面系统支持任务,他闭着眼睛都不会错,但每次执行时,他都“怕万一”。

  30多个阀门、10多块压力表、30多盏信号灯,在3尺高的配气台前,严善新坚守了30多年,明年就要退休了,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必须要认真。”严善新说。“认真”二字他加重了语气。

  对徒弟,这位和蔼老师傅严肃起来,“总装无小事,错一个螺丝钉都不行”。

  长二F火箭逃逸塔总装发射队员王鹏,始终将叮嘱记在心底,从事载人火箭总装25年,执行了10次长二F火箭发射任务,从跟着师父学总装,到带着徒弟干总装。

  千万件产品总装成一枚箭,实物与理论间总会有误差。如果说火箭软硬件研制要在“细”上下功夫,那么系统设计则要在“宽”上做文章,不断用系统设计裕度包容火箭生产过程中的误差。

  长二F火箭发射队员李新明,是一位不断强化火箭飞行稳定裕度包容能力的设计师。执行过10余次长二F火箭发射任务的他,每次盯着发射时回传的姿态和角速度等信息,依然会紧张到不敢呼吸。

  纵然是老练的遥测系统指挥林涓,纵然整个遥测系统早已刻在她的脑子里,但她仍然觉得,“每一枚箭都是全新的,我在每枚火箭面前依然是新队员。”

  “不知不觉,距离杨利伟首次飞天已经过了18年……”林涓说,航天人常说,一代人的成长,一代航天人的传承,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从无人飞行到多人升空,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一日停留到中国空间站的半年驻留,万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扛起一把“箭”,矗立天地,直指苍穹。

  沙漠戈壁、胡杨梭梭,飞天寻梦之旅从未停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酒泉10月16日电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