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某大队,没有谁比大队长杨富祥更熟悉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承载着四分之三进出藏物资的高原铁路,杨富祥一守就是15年。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时,杨富祥刚从军校毕业。得知总队将担负起守护铁路的重任,立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杨富祥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成为第一批驻扎在青藏线上的武警官兵。
青藏铁路途经昆仑山,广袤的雪域高原常年降雪,白茫茫一片。山上的3个执勤点中,海拔最低的有4050米,最高的一个在昆仑山隧道旁,海拔4868米。这里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四处荒无人烟,但每一个执勤点、每一条巡逻线,杨富祥都已走过千百回。
第一次参加沿线巡逻时,年轻力壮的杨富祥因缺氧,差点一头栽倒在路边。为了尽快适应环境,他用脸盆装满水,一头扎进水中练习憋气。半个月后,杨富祥就习惯了“寒冷缺氧的日子”。
巡逻线全长305公里,海拔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在这条线上,杨富祥遇见过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早上天晴中午下雪是常有的事。有时雪下大了,一脚踩下去会没至膝盖。一次巡逻,一名战士不慎踏空,整个人跌进雪窝,杨富祥死死拽住他的手才把人拉上来。
从那以后,杨富祥习惯在巡逻时带一根长麻绳。他将绳子一端绑在腰上,其他人握紧麻绳,排成一队踩着他的脚印慢慢前进。一支巡逻队伍,杨富祥永远走在第一个。
走得多了,铁路上每天经过多少趟火车,每趟车什么时候来,杨富祥都一清二楚。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比确保火车安全通行更重要。
2014年,铁路线上曾因突降暴雨发生过一次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和积雪堵住了昆仑山隧道的一端。得到消息后,时任执勤七中队中队长的杨富祥第一时间冲出营区,带领全中队官兵紧急抢险。
铁轨被掩埋了20多米,必须抢在下一列火车到来前清理完毕。杨富祥带头挥起铁锹,手臂被震得发麻也浑然不觉。挖到边角时铁锹铲不下去,杨富祥干脆徒手刨沙石。仅用了20分钟,铁轨上的滑坡体就被清理干净。
将队伍带回营区后,杨富祥不放心,自己又返回隧道内检查。火车抵达的前一刻,他才及时跳离铁轨。
飞驰的火车呼啸着擦身而过,杨富祥终于松了一口气,向后一倒躺在了雪地上。他这才感觉到因剧烈运动严重缺氧,头疼得像快要炸开,双手虎口则早已震裂、鲜血直流。
在一次巡逻途中,一头野牦牛撞破护栏闯入铁道线上。火车正从远处驶来,正在巡逻的杨富祥第一个大喊着冲上去,几番周旋终于将野牦牛赶走。
放松下来的一瞬间,杨富祥因缺氧直接晕了过去。片刻后他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幸亏把牦牛赶跑了”。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守护着这条天路,也不需要别人知道。只要火车安全通行,我们做的一切就有价值。”杨富祥说。
他最喜欢看火车经过哨位的一瞬间。那一刻,途经的火车都会向执勤的武警官兵鸣笛致意,哨兵则会行注目礼,目送火车平安驶去。
只要听到鸣笛声,杨富祥不管在哪儿都会停下脚步,面向火车行一个军礼。这个习惯保持至今,“因为这时是最幸福的。你能清晰感觉到自己守在这里的使命,并为之感到自豪”。
15年来,杨富祥带领官兵累计巡逻3万多公里,排除各类险情100余次,守护15万余趟列车安全通行。
执勤七中队班长王赏与杨富祥相识8年,有时看着杨富祥挺拔的身影,王赏会觉得像看到了一面旗帜。“他总是站在这里,像昆仑山一样坚定,护着这条天路平安”。
如今在铁路线旁的青藏公路上,随处可见醒目的标牌,上面写着“有困难找武警”。这也是杨富祥带领官兵亲手做的。每年大雪封山时,杨富祥和战友会带着自己的食物赶来,给堵在半路的司机煮面。一次,一辆路过的汽车不幸遭遇车祸,侧翻进水沟,杨富祥带着王赏赶来救援,直接站在冰冷的雪水里撬车门。
那次救援让杨富祥膝盖受冻产生积液,至今走路仍受影响。长期缺氧的痕迹也在他身上日益显现出来:头发越来越少,嘴唇常年发紫,患有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痛风和类风湿等多种高原性疾病,“每天要吃一把药”。
在杨富祥身上,精神上的“高原特征”同样明显。长期生活在雪域无人区,每次休假回家,杨富祥都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不会用最时兴的手机软件,听不懂“山下”的流行用语,和朋友聚会时,他一个人坐在旁边听别人高谈阔论。
但杨富祥不在乎这些。“总要有人守护青藏线,千万家的平安就是因为有我们在,想到这一点就满足了。”他说,“要甘愿寂寞,才能心甘情愿、心无旁骛地完成好自己的使命。”
“甘愿寂寞”,是每年新兵下队时杨富祥说得最多的4个字。一茬茬官兵交替,如今大队里00后多了起来,杨富祥会找来关于修建青藏铁路的电影给这群年轻人看,向他们讲述历代官兵守护天路的故事。
不少人将杨富祥视作自己的偶像,执勤七中队上士伏旭峰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里10年了,每次面临留队与退伍的抉择时,他都毫不犹豫选择留队,“想要和杨富祥一样,一直坚守下去,把守护青藏线的精神传承下去”。
驻守昆仑山的第八个年头,杨富祥带领官兵在昆仑山隧道旁的营区边,用昆仑山石摆了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让大家看到扎根于此的意义”。这项工程历时1个多月,后来官兵每每路过,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看一会儿地图,把被风雪刮歪的石头摆正。
但事实上,这幅地图上的大多数地方,杨富祥都没有去过。今年上半年,杨富祥去天津参加了为期5个月的中级任职培训,这是他15年来离开青藏线时间最长的一次。
他从未想过离开,只想“在山上多待几年,再守一守这条路”。他的日记本扉页写着一句话: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祖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