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程璨 张玉佳 书法题字:赵春英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八一建军节临近,但对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官兵们来说,一切似乎没有太大不同,他们依旧枕戈待旦坚守在战位上——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正在西北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官兵们用实战化训练来庆祝建军94周年;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正在高原上开展实战化对抗演练;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们冒雨巡逻在谷深林密、沿途布满悬崖峭壁的边防线上;遥远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军第三十八批护航编队刚刚圆满完成了第1422批护航任务。
在这个专属于中国军人的节日里,坚守在战位上的官兵们用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战位有我,祖国和人民请放心!
打赢
7月30日下午,一马平川的西北戈壁滩卷起沙尘。笔直的公路上,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驾驶着巨龙般的发射车梯队,向戈壁滩深处全速前进。
“年年上高原,今年不一般。”这是发射五连指导员龙崛起入伍的第九个年头。在他眼里,今年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的日子不比寻常,“赶上了八一建军节,意义更加重大”。
龙崛起所在的部队是我军第一支地地常规导弹旅,自上世纪90年代组建以来,“第一”两个字就与这支部队密不可分:战略导弹部队序列中第一枚常规导弹从他们手中腾飞;同类导弹部队发射数量第一,收获“百发百中旅”称号。该旅还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连续20多年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这个王牌部队的官兵始终坚信,自己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名叫“荣誉”的基因,“见红旗就要扛,见第一就要争”是他们的传统。几个月前,该旅曾被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的发射三连连长马瑞,为了此次能够率领连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特意敲开了旅领导房门主动请战:请首长给三连一次机会,旅队创造历史的时刻,我们“导弹发射先锋连”想站在“C位”。
作为“大国执剑者”,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亲手把导弹成功送上蓝天那一刻”。眼下,高原实弹发射任务筹备如火如荼,大家都期待着“导弹发射先锋连”能打出导弹的最佳精度。
“八一”前夕,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也在西北高原驻训。但与火箭军官兵不同的是,高原对于空军飞行员来说并非绝佳的训练场,而是危险的“生命禁区”。高原飞行一度被视为世界性飞行难题。
“不能让‘高原禁区’成为‘飞行盲区’!”飞行员李天宇是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员,近年来,为了克服高原飞行训练难题,李天宇和战友们想尽办法改进训练方法,一次次向雪域高原进发。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最突出的影响是缺氧。每周,李天宇会定期在航医“多对一”的指导下,“进入逐渐充进氮气、挤出氧气的密闭房间,找缺氧的感觉”。为了让体能达到要求,他还制订了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立等训练计划。
“与健康体魄同等重要的,是心理上也必须快节奏克服‘高原反应’。”李天宇说,高山峡谷多,气候变化快,夏季鸟情复杂,这些对飞行员的注意力分配和驾驶技术都是很大考验。
为此,他们开展了低空鸟撞、编队偏航迷航、低空单发停车等20多种特情处置演练,并对照高原飞行视频、飞参等资料,研究飞行各项性能指标与平原时的差异。如今,依托高原驻训的经验,旅里已研练出多套适应高原特点的训法战法,在高原地区组织自由空战、全员普训低空山谷突防、大场次跨昼夜训练已经成为常态。
7月底的一天,朝阳的霞光洒上高原雪山,机场上空再度响起战机的轰鸣声。呼啸声中,李天宇驾驶长机升空,直刺目标空域。
面对“敌”电磁压制、截获锁定,李天宇设法规避,并一举“反杀”对手,赢下关键一战。走下战机,体力精力大量消耗的李天宇额头上挂满汗珠。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笑起来,“这些年旅里参加的演训任务越来越频密,大家的个人能力素质都在快速提高。”他说,“我心中的‘大国空军梦’正在不断变成现实。”
守护
在90后飞行员李天宇驾驶战鹰飞越雪山时,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13连的一支巡逻小分队正在征服另一座高山。他们冒雨出征,这一次的巡逻终点是4950高地。
这里没有战车轰鸣、炮声隆隆,只有幽深的峡谷密林和云遮雾绕的陡峭山崖。巡逻车无法直达,“铁脚板”是巡逻最主要的工具。30公里的巡逻路不长,但往往需要走上三天两夜。
滂沱的大雨是巡逻路上的第一道难关,每天雨水定量却不定时。官兵们总结规律,雾起山谷雨即来。雨水来时,分体式的雨衣套上裤子后攀岩爬坡不便,官兵们便只披雨衣上衣前进,迷彩裤暴露在大雨中,不到10分钟裤腿就能拧出水来。
在雨中行走,上士罗克扬最有经验。2014年9月大学毕业后,罗克扬投笔从戎来到高原,至今已参加了25次巡逻。第一次巡逻时,罗克扬一路蹦蹦跳跳,走到一半就没了力气。如今中途休息,他会站着或靠着石壁,不能坐下,因为“坐久了容易产生惰性,就不想走了”。
遍地蚂蟥也是官兵们不敢久坐的原因之一。在连队的另一条巡逻路上,还有一处专门被命名为“蚂蟥坡”的地方。官兵们每次巡逻经过蚂蟥坡,都要“武装到牙齿”,穿3双袜子、套上围脖,手臂小腿上涂抹盐巴,手腕裤脚上缠满胶带,边走边喷洒酒精。可即便如此,不少官兵的脖子上依然会留下蚂蟥叮咬的伤疤。
绝望坡、蚂蟥坡、千仞崖……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险途,但连队里这群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年轻人,依然抢着报名参加巡逻。连长高文博的便携本记录着每一名官兵的巡逻成绩单:“罗克扬,25次;崔同海,24次;索朗多布杰,17次……”上等兵撒鹏今年考上了陆军航空兵学院,去学校前专门向连队再三申请,加入了此次巡逻队伍。
“就要离开高原边关,不想有遗憾。”撒鹏说。在连队官兵们看来,驻守在高原边关,在这里走的每一步,都是巡逻官兵对祖国主权的忠诚守护。
在这里,罗克扬看到过“大好河山、锦绣边关”。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壮美山川”,得知一名大学同学自己开了公司,收入颇丰,罗克扬并不羡慕。“我见过的风景,他可能一辈子无法见到。”他说。
高文博每次巡逻出发前,都会和妻子说“我去领略祖国的美丽河山了”。5岁的儿子在电话里追问“爸爸在哪儿”,高文博不知如何作答,终于有一次,他笑着说:“宝贝啊,你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吗?爸爸就在星星下面守望着你。”
至于巡逻路上的艰险,大多会在休息时成为官兵们的笑谈。这群年轻人充分发挥乐观精神,调侃“蚂蟥的生活也不容易,每次只有我们去才有机会打‘牙祭’”。而身上留下的种种伤疤,则被官兵们称为“巡逻留下的光荣疤”。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抵达终点的那一刻。一路翻山越岭,巡逻分队终于成功登上4950高地。展旗宣誓时,看着迎风飘扬的中国红,一股豪情涌上撒鹏心头。那一刻,这个首次参加巡逻的年轻人,终于深切体会到“中国”二字的分量。
使命
“八一”前夕,海军第三十八批护航编队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5月15日,编队从舟山某军港解缆启航奔赴亚丁湾,至今已累计圆满完成8批12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
由于护航区域周边国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编队连续两个多月奋战在护航线上。“右舷××度,距离××公里,发现两批高速小目标向我近飞!”一天,风高浪急的亚丁湾海面上,编队指挥舰南京舰刚结束护航任务便迎来一场临机考核。南京舰代理舰长冯宗彬在指挥对目标实施拦截后,迅速派出舰载直升机前出引导攻击,对目标实施超视距打击。
对于这场考核,冯宗彬体会颇深:“陌生的海域,海空情复杂、近似实战环境、没有预案可参考,真正锤炼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本领。”
“远海大洋、战风斗浪,是海军官兵成长进步的最佳锻炼平台。”吐尔孙古力·麦麦提是编队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上的一名机械兵,是首批入伍的维吾尔族女兵之一。2011年12月,作为一名大学生,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大学校园入伍来到军营。
入伍后,她曾随舰参加过“和谐使命-2013”“和谐使命-2015”以及海军第二十六批护航任务。“十年青春,一路拼搏,我从一名共青团员成长为共产党员,也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海军战士!”吐尔孙古力·麦麦提总结自己的军旅生涯说。
“舰载直升机起降部署!”7月下旬的一天,当地时间18时20分许,伴随着直升机旋翼高速旋转发出的轰鸣声和海面刮起的片片浪花,南京舰舰载直升机从飞行甲板稳稳起飞,随后加速驶离载舰,翱翔在海天之间,一场跨昼夜飞行针对性训练拉开帷幕。
这是一次例行性的飞行训练,可对于第一次参加护航任务的直升机组年轻飞行员王坤翔来说并不普通:周边情况复杂、外军舰机较多、夜间难以辨识……在陌生海域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无疑充满了挑战性。
但王坤翔感觉很兴奋:“能够驾驶着祖国的战鹰翱翔在亚丁湾上空,为过往的中外船舶保驾护航,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在王坤翔和战友们心中,每次护送船舶安全到达解护点,看到船员们拉起写有“感谢中国海军”字样的横幅,就是他们在亚丁湾警戒执勤的最大意义。不久前的7月26日,经过3天的航行,第三十八批护航编队将一批商船顺利送至预定海域,圆满完成了第1422批护航任务。
辽阔的远海大洋上,商船船长代表全体船员向护航编队官兵们表达了感谢。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商船特意发来了一条八一建军节的祝福——“有祖国的军舰护航,我们感到非常安全。你们辛苦了,祝你们节日快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李永飞 胡耀 邓东睿 刘海洋 苏炀 李国涛 王宗洋 刘冬冬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