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晗
6月3日,上海,夜幕降临,全新开馆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灯光璀璨。广场上国旗迎风飘扬,湖面上倒映着外墙的色彩,处处体现着石库门传统元素,呈现出石库门保护区的“文化肌理”,吸引市民前来拍摄。
视觉中国供图
如果上海有名片,大概会在上面写下她的“斜杠青年”品质:既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也是一座人民城市。
上海的魅力已不止于时尚、经济发达,更在于“上海服务”的气质已经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近年来,这座城市不断提升的软实力,正引领着与她一样自带奋斗光芒的青年人更好、更快地发展。
---------------
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五个“人人”是上海在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过程中诞生的金句,落到基层,就是一个又一个在沪年轻人的“获得感”。
2020年,海归博士周小舟在上海闵行的漕河泾科创园拿到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工厂空间,那里可以作为他的环保企业的中试车间。此前,他和两个同学创办了一家环保企业,专门为钢铁企业高效处理钢渣。
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3位年轻的合伙人受益于留学人员上海落户新政,不仅快速落户上海,还获得上海浦江人才计划50万元的资助,他们用这“第一桶金”购买设备,快速推进公司发展。
周小舟说,自己看中的是这座城市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扶持政策,以及国内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个目前只有30多人的公司有个大梦想,充分利用国内每年废弃的1亿吨钢渣。每1吨钢渣,使用公司的技术,可以产生0.7吨粗铁料。
来自上海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0年,浦江人才计划共资助4000多名海归,资助总额近9亿元。从15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资助金,助力年轻人扬帆远航。
2020年,约2.2万名海归人才落户上海。
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浦东,对人才的关注已提前到“还没毕业的大学生”,针对在校大学生,浦东发起了“青年种子计划”,为年轻人提供实习机会。刚毕业有创业梦想的人,浦东有“青创营”、有大学生科创基金会提供项目扶持;工作了5-10年的青年骨干,有“青年英才营”;工作10年以上的高端人才,则可以通过“走进浦东”结识更多行业垂直、或条块领域的同龄朋友。
团浦东新区委的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求到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创新型企业实习,“选择浦东的青年人,很多都有自己的小目标,不单纯为了就业。”
上海郊区金山,把对青年人的喜爱直接摆到了明面上。“明确要求湾区内所有国资相关企事业单位,必须配置至少一名35岁以下高管,副总、总助、班子成员,都可以。”上海湾区科创中心管委会主任孙引良偏爱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他把湾区科创中心的食堂打造成了一个书香满屋的网红食堂,目的就是让年轻人能体验“郊区文艺范儿”,愿意踏实留下来。
同时,他还颇接地气地把九年一贯制学校、医院、购房补助等纳入“湾区政策十条”中,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目前这里已经吸引了数百名青年人,“平均年龄33周岁。”
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
与其他特大型都市一样,上海也有自己的发展困境。这座城市自开埠以来,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建设,但早期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一大波居民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建起了自己的私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自建房开始变得与城市格格不入。在上海的老城区,经常见到“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老旧棚户区”的画面。
老百姓想要改善生活,政府也想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更新。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双方都有困难。
“政府除了会给每户制定改建方案,安装抽水马桶外,还给设计橱柜。很划算的。”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宝昌路735弄的年轻人封俊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动员周边的邻居尽快完成“一平方米卫生间”改建签约。
他所在的这个里弄,属于零星的二级以下旧里,暂时没有动拆迁的计划,基层政府启动“一平方米卫生间”的惠民工程,先帮助老百姓甩掉“手拎马桶”的生活。
“手拎马桶”是上海的一大民生痛点。在宝昌路旧里弄住了20多年的封俊哲对此深有体会,“从小看着邻居叔叔阿姨从三楼、四楼的房子里拎马桶下来,再吭哧吭哧走上100多米路,到弄堂口倒粪站倒马桶,回家还要在下水道边上刷马桶。”他告诉记者,叔叔阿姨们如今都步入老年,拎不动、也倒不动马桶了。
静安区正在推进的“一平方米卫生间”工程,由政府出资,按照户均约2.5万到3万元的标准,为住在二级以下旧里、仍在倒马桶的居民免费安装一种电马桶——与抽水马桶相比,电马桶能将粪便打碎,使之可以通过狭窄的管道。
对城市进行更新和改造,是整个上海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上海每年为3万余户老城乡居民解决最“急难愁盼”的居住问题。
上海市杨浦区武川路222弄居民小朱近期入住了在老旧房屋原址上新建的小公寓——一套约40平方米的一室户公寓。带独立厨卫,得房率高。自此,他总算开启了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新生活,“可以找女朋友了。”
“独立厨卫”是小朱一家盼了70年的现代化居住设施。此前,他与父母、奶奶一起居住在仅十几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房屋破旧。最紧张的时候,一家9口人挤在26.1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还要与同样住着很多人的隔壁邻居一起共用厨房、卫生间。
改造工程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完成,里弄里的居民100%签字同意改造方案。而小朱家所享受到的这种“改造”,只是上海城市改造中的极小的一部分。
6月7日,上海宣布成立“城市更新基金”,基金总规模约800亿元,是目前全国落地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基金。将定向用于投资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改造按下“快进键”。
一座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
一座城市能不能发展好,发展好了之后能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动能,关键在于其“能否吸引青年人”。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主办方上海市政府特辟了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板块,为青年电影人开辟新的发展渠道,并增设电影项目创投和创投训练营板块,孵化优秀青年电影人的作品。上海对青年人才的渴求和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在基层,处处都有年轻的面孔,一大波青年人已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中。
上海一家版权图像技术公司的老板韩冰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上海青浦区新虹桥雅苑的业委会主任,以及一个规模数百人的全国业委会工作群群主。
这个80后业委会主任的号召力,令很多人称奇——他办一次业委会法律知识培训会,每人收取100元AA制茶水费,会有北京、南京小区的业委会主任拖着行李箱过来参加;他创办的业委会微信群,每天会有成百上千条咨询微信;他建立的业委会答疑App,每天有数百人登录查询信息。
韩冰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业委会队伍,他们的专业有新闻、管理、金融、物理、化学等,此外还要额外自修法律。不管是单价超过10万元的豪宅,还是普通住宅小区,管理好社区唯一的办法就是按法律、按规章办事。
在韩冰自己设计的业委会相关法条查询App上,“小区停车改革方案”被下载了72次,“物业更替基本流程”被下载了数百次。办事有章法的青年业委会委员,越来越受百姓的欢迎。
“张江男”陈运文几年前跳出了大公司技术部门的舒适圈,在张江创业。如今,他正利用自己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参与到基层政府的一网通办系统开发中。他申请过4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多次参与世界计算机技术竞赛并获得过冠军。
“上海充满了青春活力。张江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年轻人,创业有什么困难和需求,他们都会及时回应,没有架子。”陈运文喜欢上海,打算扎根张江。
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是上海最引以为傲的一项“软实力”。从“家门口服务站”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上海老百姓找政府帮忙、开证明、办手续的时间有了最少超过50%的缩短。
杨浦区大桥街道社区工作者李阳阳是一名90后,这个年轻人长期奋斗在旧改攻坚的前沿阵地,他是一名“青年调解员”。工作两年多,他开展超过100次协调会,成功率超过98%,被居民称为“金牌调解员”。
“每一笔账要算明白都很难。”李阳阳不仅要吃透政策,还要为每家每户制定合理方案,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的最低心理预期。如今,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带领更多青年社区工作者投身基层社区治理。
正是一个又一个像李阳阳、韩冰、陈运文这样的青年人,勾勒出了上海这座“青春之城”的模样。而上海,也像年轻人“投桃报李”,用更加靠谱、积极的“人民城市”建设,为他们照亮个人发展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