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宝“藏”|稳定增收 西藏农牧民阔步走向小康路

发稿时间:2021-05-25 20:30:0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5月25日电(记者金一清、司源)一大早,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达萨乡村民扎西次仁开着小货车来到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准备将家里的牦牛奶卖掉。

  “一星期来一次,每次送一百多斤牦牛奶,可以卖一千多元,这样每年可以收入六七万元。”扎西次仁十分开心,“有这样的企业带动,农牧民想不富都难。”

  扎西次仁所在地区属于高寒纯牧业区,过去,受气候、饲料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牧民往往只能依靠冬季卖牛羊获取极不稳定的收入。

  2018年1月,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将基地运营起来,配备冷库和冷链物流,建成现代化标准的乳制品生产线,收购周边牧民牛奶作为原料。当地牧民向基地出售牛奶,通过检验后便可以立即拿到现金。

海报拍摄者:普布扎西;海报制作者:张宸、旦增努布

  边巴原本是当地牧民,2017年来到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养殖奶牛。随着收入增加,边巴家盖起了两层藏式小楼,买了汽车。边巴说:“以前放牧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如今一年可以拿到5万多元,增长了很多。”

  截至目前,嘎尔德公司已组建起有100个奶源基地、3200余户牧民参与的全产业链,带动16256人就业,收购牛奶及肥料兑现2044.96万元,受益农牧民群众达14773人。

海报拍摄者:普布扎西;海报制作者:张宸、旦增努布

  近年来,西藏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7+N”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建立起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62家、13475家,比2015年增长65%、1.9倍,农畜产品加工综合转化率达到15%。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的群众在新建成的“小康房”里看电视。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除农牧产业外,文旅产业也是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截至2020年,西藏农牧民直接或间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余元。建成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产值超过60亿元,年均增长率15%;扶持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唐卡、塑像等传统手工艺品供需两旺。

  70年来,农牧民收入逐步增加,折射着西藏70年来的发展变迁。

  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得到了生产资料,生产热情高涨,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65年的108元增长到1978年的174元,年均增长3.7%。

  进入改革提高阶段之后,到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3元,较1978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9.8%。

  1994年,在西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将援藏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列入五年规划统筹安排,开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到2011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85元,较1993年增长约5.9倍,年均增长11.4%。

  牧民到西藏那曲市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卖牦牛奶。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创新开展“央企助力富民兴藏”等活动,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西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各族群众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西藏自治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西藏把资金和项目向贫困人口倾斜,同时把援藏资金的80%到90%都向脱贫攻坚倾斜,做好产业支撑、政策激励、就业优先、援藏扶助、社保兜底。如今,自治区的62.8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多年来,西藏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同比增长12.7%。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