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精工细作铸重器 初心不改挺脊梁——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二车间团支部

发稿时间:2021-05-14 05:47:00 作者:李川 来源: 中国青年报

  “SMT(表面贴装设备)操作岗已就位,程序已录入,对点,焊膏已就位,器件已扫码、就位,打板……”一个普通的周六清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二车间的青年在装配大厅里,开启了繁忙的一天。

  这个主要从事电子学系统整机生产的车间以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为发展方向,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较早创建的单位,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50余年时光,老一辈爱国奉献的“两弹精神”,大量基于特殊需求的装配经验和技巧,汇集成了车间特有的宝贵财富。把这些宝贵财富传承发扬好,推动车间生产顺利进行,提升青年岗位技能,是团支部工作的重点。

  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二车间团支部,带领青年扎根装配一线,探索电子装联新兴技术,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任务,在铸就国之重器的进程中,奉献青春力量。

  多年来,团支部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精神与技术传承的“名师讲堂”“岗位练兵”等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上讲台、带新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在手把手的教授、一场场经验分享中,固化成车间青年的特质,一批批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起来。

  2020年获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先进工作者”的冯丹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2年,已经从事7年SMT、早已独当一面的冯丹芳因车间工作需要,转岗到整机装配,师从“全国技术能手”杜蓉。

  面对近乎全新的技术内容,冯丹芳给自己定了个特别“狠”的目标:一年内拿下整机装配上百种专业技能、专业知识,3年内做到精通。那段“死磕”整机技术的时光,冯丹芳依然记忆深刻:“那会儿就一个想法,任务不能拖。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师傅们的技巧‘吃’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看上去不太可能完成的目标,这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那两年的节假日,冯丹芳基本都泡在操作台前,反复研究、验证。师傅的悉心教导,加上自己不舍昼夜的学习摸索,转岗第二年,冯丹芳就可以独立带领团队开展整机装配工作。

  如今,37岁的冯丹芳已成为整机装配技术带头人,同样站在“名师讲堂”上教授经验技艺,也传承着家国担当。

  近年来,随着国家任务的要求提升和电子装配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产能,成为二车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团支部勇担重责,带领青年站到生产技术创新最前线。团支部策划开展系列技术创新交流和学术交流,组建技术攻关小组,激发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创新、积极思考解决问题,鼓励大家把新思想、新方法快速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陈均是二车间一位特种工序操作人员,他负责的环节质量要求极高。这个传统的特种工序工艺存在不可经济测量、不可返工的特点。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一直较高,效率也上不去。

  陈均主动请缨,要啃下这个“硬骨头”。他和同事在深入研究生产过程和工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理论论证并得出可行性,试制出原理模型,通过对工艺过程可见部分的判定验证,最终成功制作出一个智能化配料监测系统,可由电脑实现精确到0.01克的精准配料,以及对原料配比的监控测量,实现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质量、效率的双提升。

  对青春最好的致敬,就是在为国奉献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从深山老林的隐姓埋名,到惊天动地的重大成就,40余载风雨兼程,二车间团支部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无悔选择。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二车间团支部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新时代的他们,将延续“两弹精神”,在为祖国奋斗的进程中,书写自己“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人生篇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