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亚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能力
发稿时间:2021-03-15 06:13:00 作者: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落实,基层首诊也将不断推进。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基层医生具备对急危重症的识别能力、救治能力,才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亚声说。
刘亚声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曾收治过一名39岁的农村患者。该患者诊前一周反复胸痛,村医诊断为劳累,给其服用了止痛活血的药物。之后患者症状加重,家人拨打120,就医后被诊断为高侧壁及广泛前壁心梗出现心脏骤停,进入ICU抢救治疗。
“如果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治疗,这名患者可以避免如此高的死亡风险,整个预后也将是截然不同的。而当患者出现致命性症状时,因不信任村医,没有首先寻求村医救治,而是拨打120,等待城市医院的医生,延误治疗1小时有余,致使病情持续恶化,出现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刘亚声说,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获益更多,尤其对于很多心脑血管病来说,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的预后。
同时,刘亚声也意识到,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尽管我们兴安盟基层基本医疗做到了全覆盖,同时也具备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但是村医的能力有待提高。越偏远的地区,村民越不信任村医,所以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的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刘亚声介绍,这次接种新冠疫苗,也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急诊急救意识的问题。大多数医疗机构仅根据计划免疫要求配备少量急救药品,医护人员也不了解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如果在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院接种疫苗时或就诊过程中突发急症,未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因此,不断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对急危重症的识别和救治能力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为此,她建议加强对基层急救设备的投入及医护人员的培养,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急救意识和能力,对地区内最易出现的危重症进行强化学习。“这样更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
刘亚声还建议加强医共体建设,强化内部运行机制。“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因考虑急救药品的浪费问题,所以少备或不备。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医共体进行药品的周转。同时,对于仪器设备的维护、正确使用,可以利用医共体内上级医疗机构的资源帮助解决。通过医共体,二级医院的医生能下到社区、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指导,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保证急危重症能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救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