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春代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

发稿时间:2021-03-06 13:03:00 作者:王培莲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资源,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调查研究发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1986至2019年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56.49万项,产出394.27万项研究成果,但相关成果很少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

  多年来,刘益春一直关注和研究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今年“两会”期间,刘益春建议,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

  “科教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刘益春说,科研成果向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转化,就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为范例,将最新的研究发现转化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现的过程与途径,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探究式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科教融合以及科技成果向人才培养转化的问题。2016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等,均明确提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但刘益春认为,目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制度还不健全,对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仍停留在理念引导和方向要求层面,对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未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规定。其次, 在刘益春看来,科研成果向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转化的研究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的研究较多,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中国知网检索到近5年的相关学术成果5700多篇,但其中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或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则不足20篇。

  刘益春还发现,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的专项课题研究也非常少,近5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等共立项约28000项,仅有1项涉及科研成果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化的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研究解决,促进转化缺乏理论与研究基础。

  刘益春介绍,一些高校和学者自发进行了科研成果向人才培养资源转化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验证了科研成果向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转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但这些探索大多处于自发阶段,零散不成规模,也没有转化为科研人员的集体自觉,大量科研成果没有惠及到人才培养。

  刘益春建议,应当转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二元分离的观念,树立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作为科研立项、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他还建议,在国家的科技立项和教育研究立项中,设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专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作为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来要求。与此同时,还应当推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深度合作。

责任编辑:席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