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跨越十年的教育“牵手” 让玉树学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发稿时间:2021-02-04 05: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援青教师李悦与玉树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0年,同一所中学,走出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3名高考状元。来自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北京班”的3个姑娘——白玛才吉、俄总、曲周桑毛分别摘得玉树州藏理科状元、藏文科状元和英文科状元。

  这一年,北京对口支援玉树教育的“北京班”,纷纷交出了“闪亮”的成绩单: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本科上线率为84%,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本科上线率达97.50%……一位玉树教师对记者感慨,“北京班”寄托了全州人民的希望。

  “爸爸虽然没上过学,但是他总会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上了学,以后就要靠知识来吃饭。”独自在北京求学,白玛才吉始终牢牢记着父亲的这句话。

  10年来,许许多多像白玛才吉这样的玉树学子,因“北京班”改变了命运。

  2010年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北京市第一时间参与玉树灾后重建,并随后拉开了全面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两地牵手10年来,北京市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47亿元,助力玉树州12.97万贫困人口脱贫。“特别是在教育援玉过程中,北京与玉树共同探索了‘异地办班’‘异地办校’‘异地培养’等模式,一批批援青教师还给玉树带来了‘北京方案’,不仅弥补了玉树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短板,更有效阻断了民族欠发达地区代际贫困传递。”北京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玉树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晨说。

  “北京班”的成长故事

  前不久,俄总的大一秋季学期刚刚画上句号。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的俄总,结束了自己的期末考试,在等待该校计算机专业的好友白玛才吉考完试。从“北京班”结下友谊的两个小伙伴,约好放假一起回玉树。

  玉树学子和“北京班”的故事,始于2010年玉树“4·14”地震。由于州内学校损毁严重,2010年,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开始接收玉树重灾区初中以上学生就读。2015年,玉树州初中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州内高中学位不足。在北京对口支援下,玉树制定“异地办学千人计划”,形成了“异地办班”模式。“异地办班”使玉树州内学生能够获得包括北京、辽宁、四川等省份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异地就读的高中毕业生本科上线率显著高于州内高中。

  俄总告诉记者,她的梦想就是到外地读书。然而初到“北京班”的月考,给了她一次沉重的打击。从那时开始,成绩的压力就变成她的动力。而她前进的步伐,不只激励自己,还给在四川异地班读高中的妹妹以力量。“我高考一结束,妹妹就马上给我打电话,要我把所有笔记和书都寄给她。”妹妹到异地班读书后,俄总明显感受到她学习态度的转变。

  同样受到身边“学霸”鼓励的还有白玛才吉。白玛才吉的哥哥曾就读于辽宁盘锦的异地高中“辽宁班”,现在是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哥哥鼓励我去内地的中学学习,这样能有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选择。”

  曲周桑毛小学毕业后便离开家乡,初高中先后就读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曲周桑毛的高考是民考汉,即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语言文字答卷。相较于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记者注)考生,民考汉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上,可以报考运用汉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不过更多选项,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这些课业压力,曲周桑毛并不视为困扰。

  回望6年的“北京班”中学时光,曲周桑毛觉得自己的关键词是“成长”。从初中起就在“北京班”读书,她在异地求学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变得自律、努力。如今,曲周桑毛又从“北京班”来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校的环境、设施都很棒,最主要的是这里藏学氛围浓厚,有亲切感。”曲周桑毛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合唱团,“大学生活应该更充实一点”。

  “异地培养”不断升级

  玉树州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成绩出来了,玉树州民族中学数学教师楼阳和州教育局教研室的同事忙着进行联考全面分析。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州内与一个“北京班”共同阅卷,两地近距离教育切磋。对楼阳而言,这大有裨益。

  2018年,楼阳作为第二批“3·30”人才计划选派的教育系统代表之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进修1年。所受触动之大,楼阳记忆犹新。“我们以往教学都是凭经验和感觉,但在进修时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惊掉了下巴。”

  重回讲台后,他调整了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重点不只放在结论,更在知识产生的过程”。

  自2017年起,玉树州委组织部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支持下推进“3·30”人才计划,连续3年每年挑选10名本州优秀人才到北京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生课程跟班就读。2020年,这一异地培养人才计划有了“3·45”升级版——玉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共选拔医疗卫生、生态畜牧、环境保护、教育等领域具有培养潜力的15名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赴北京高校脱产进修。

  “造血才是长久之计。”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王家兵介绍说,作为升级版,“3·45”计划拓展辐射范围,进一步培养本土人才。其中,选派9名医疗卫生系统学员前往首都医科大学;在教育系统,选派两名高中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进修。

  这是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藏文教师生格江保第一次到北京学习,“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如果自己考的话,无论是学习水平还是经济能力,都是相当难的”。生格江保已有4年教龄,“我们学校比较新,教师年轻化,还在起步阶段”。

  “从教10年,在我瓶颈期到来的时候,有这样一次培训,我感到特别幸运。”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历史教师郭墨表示,面对学生和学校管理,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觉得很匮乏,尤其是教学理论和方法”。

  两名玉树高中教师带着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遇见了导师田汉族教授和王海燕教授。

  这学期每周四下午,田汉族专门为两名玉树教师安排了学术课堂。“在田教授那里,我想不开的问题都变得那么简单。”在生格江保看来,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得到教育专家的解答点拨,是特别大的收获。“看到前沿的东西,感觉自己在闭门造车。”生格江保说,“现在我对课程设置有一些思路,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援青教师带来“北京方案”

  曾经,在北京怀柔区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李悦的印象里,玉树很遥远,“第一次听说,是玉树‘4·14’地震的时候”。作为北京市第五批援青教师5人团队的成员,85后教师李悦在前往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前,作足了准备。“我把在北京这些年的教学资料都做了整理,希望起码在资源上能够给当地老师提供方便,实践证明确实起到很大作用。”

  在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支教一学期,李悦已熟悉了玉树的工作节奏和本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四高的教师相对年轻,基本上没有高三的教学经历,对高考的把握欠缺经验。为此,北京市第五批援青教师团队根据四高的教学情况,制订了抓高三备考和教研组建设双管齐下的优化方案。

  刚过去的这一学期,已有11年教龄的李悦,带领9位高三数学教师,狂刷近5年的高考及模拟题,“筛过的题拿到教研组共享,看这些题适不适合学生。合适的就可以形成校本材料,下一届老师也能受益。”

  这些经教研组讨论、筛选过的题,成为四高高三学生的专题练习。“我们会涉及到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加深记忆。争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能拿到的分数拿到。”李悦说。

  这学期,来自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的90后高中语文教师张新雪则投入钻研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的教材教辅。四高的高三考生大多选的是民考民,张新雪看到之前的MHK备考计划较为简略,她决心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高三老师制订备考计划。

  “师生关系拉近,让学生信任你,对帮助他们提升语文写作和思考是很有帮助的。”张新雪发现在课堂上多互动多鼓励,腼腆的学生也能很热情勇敢。一次示范课上,张新雪教了同学们如何运用比较的汉语句型,高三6班的学生桑求虽然一开始害羞,但参与了课堂互动,课后还主动找她请教提高汉语写作的方法。

  北京援青教师来后,各个学科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备课组。每周的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从最开始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到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进行磨课,一件件地落实到位。

  当地教师对教学的认真,让张新雪深受触动,“我们讨论修改课件和教案,进行了三四轮,教师尕玛永德旺江都作了准备,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手写版,特别细致”。

  “刚刚进教研组时,老师对磨课还没有体会。”李悦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接触,“数学教研组的氛围越来越好,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四高兼任教学副校长的李悦看来,“我们主要的原则是不打乱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来配合教学。”北京援青教师是要为四高提供“北京方案”的,“我们也会跟自己所在北京学校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交流对四高教学情况的建议”。

  秋季学期告一段落,各项教学工作已稳步推进。这些援青教师对当地为数不多的不适应,大约是不可避免的高原反应。

  “主要是失眠。”李悦对记者说,为了让她全力投入援青支教,丈夫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当时考虑了很多,也从来没有离家那么远,心里是害怕的。但作为党员干部,没有理由退缩。”

  张新雪同样因失眠而煎熬,“冬天含氧量更低,现在过了半夜12点,我再睡不着就吃一片安眠药。”刚开始,家人担心她身体偏瘦,适应不了高原的生活,但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因为这和她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有关。

  就像张新雪描述她初见玉树的那样,“特别蓝的天空,漫山的牦牛群,心情一下子就畅快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2月04日 12 版)

责任编辑:张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