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经过多年发展,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历史性跨越”。
在这一过程中,团毕节市委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扎根基层,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
郑永模是毕节市青年志愿者。郑永模记得,为动员贫困户搬迁到更宜居住的镇上,他曾3次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熊光伦家。第3次到访时,他足足等了1个小时,才看到熊光伦从远处扛着3根木材回来。打开门,只见熊光伦家满地柴火、木炭。
“家里该收拾的东西收拾好了吗?”郑永模问。
“我的牛还在山上,你们去给我把牛牵回来再说吧。”熊光伦岔开了话题。
郑永模把牛牵了回来,熊光伦也忙完了,郑永模认为可以谈搬家的事了。
“我搬过去后,吃菜不方便。”熊光伦说。
这种话郑永模不是第一次听到,他告诉熊光伦,政府给大家划了地,可以自己种菜。熊光伦还说出很多顾虑,郑永模一一耐心解释。临走前,熊光伦终于对搬家这事松了口。
“平常没事就去农户家串门,听听他们的诉求和困难,有疑惑就解答,有困难就解决,有诉求就上报,有情况就反馈。”郑永模说,为了啃这块“硬骨头”,他与脱贫攻坚队成员白天一起商量措施,晚上走访入户,与群众促膝交谈。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西部计划志愿者’这条路。一年多的基层工作,让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一年的磨砺也让我成长了许多。”郑永模说。
今年以来,团毕节市委统筹全市1403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毕节各乡镇、社区(村)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全市10县(区)参与春耕生产,帮助农户或合作社种植马铃薯、辣椒、高粱、茶叶、猕猴桃等作物6000余亩;在全市41所青年脱贫攻坚夜校开展扫盲继续教育、双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3.2万人次;在全市32所希望小课堂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励志教育等活动1600余场次,覆盖3.8万人次;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整治活动1800余场次,覆盖群众4万多户、20余万人。
叶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3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