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12月25日讯 (本网记者 李红军 通讯员 周燕霞)今年以来,甘肃省庄浪县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思路,采取“党组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在城市社区和各乡镇建办生态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引导企业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扶贫车间稳定就业,变“输血”为“造血”,扶贫车间也成为百姓持续稳定增收保障。
庄浪县积极采用不同建设类型,盘活校舍闲置资源,将扶贫车间进一步细化为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互联网+”等模式。
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借助闲置校舍,建成全县第一家宫灯生产扶贫车间,由于订单多、销量好,由之初单一宫灯组装发展到现在的原材料加工,规模越来越大,吸纳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目前,该车间共有从业人员76人,其中贫困户43人,年人均收入达2.6万元以上,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渠道,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今年63岁的王巧巧是扶贫车间的老员工了,在扶贫车间建成后,就和家人一起来到了这里工作,而车间里的员工都和她差不多的年纪。“我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在车间务工能照顾孙子上学。正常一月收入快2000元,家里都够花,感觉就不一样。”王巧巧高兴的说。
庄浪县结合本地优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和优秀技能人才回乡创业,同时发挥各级组织带动作用,把闲置劳动力组织起来,创办宫灯加工、服装生产、电子加工、渔具生产等各类“扶贫车间”,这些就业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既方便了进城陪读的家长,也让部分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在良邑镇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厂房内,张娟娟正熟练地缝制着手里的裤子,这是年前的最后一批外贸订单,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她格外注意针脚。和大部分庄浪妇女一样,张娟娟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老人年迈,孩子在镇里上学,她陪读,没法照顾家里。现在,扶贫车间让她变身成为“上班族”,不再为家里的事儿烦忧。
张娟娟说:“我是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半(干活),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回去给孩子做着吃饭,一个月能挣2000多3000元,不辛苦,在家里庄稼活要干,啥活都要做呢。”
至目前,庄浪县共认定扶贫车间28家,累计建成认定扶贫车间67家,就地就地近吸纳农村劳动力253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257人。扶贫车间建设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增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作用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