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脱贫攻坚看拉萨|引技术开荒滩 尼木县现代农业产业助力群众走上致富路

发稿时间:2020-10-16 15: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拉萨10月16日电 (记者 郭文静)尼木县距拉萨城区约120公里,存在着“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三差”实际,条件型与素质性贫困叠加凸显,曾经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面对扶贫产业基础薄弱、长期无支柱性产业的窘境,尼木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向青山绿水要发展,向生态田园要出路”。近年来,尼木县主动争取北京对口帮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投资5499.2万元开辟荒滩,改变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区。2019年,在地处海拔4200米的尼木乡乌米组,尼木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投产运营,主打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

产业园新建的大棚。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但是,如何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村民们转变观念,积极接受并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呢?尼木县建立了党员干部“点对点”抓产业项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桥头堡”“排头兵”作用,开展干群“传帮带”,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掌握技术,积极投身现代农业。

  聂玉村第一书记李俊表示:“最开始村民们的接受程度不高,没什么积极性,都是干部先去学技术,学会了之后在基地大棚开始种植蔬菜,让村民们先作为临时工在这边工作,每人每天给一百元的劳务费。渐渐地,村民们看到产业园里蔬菜产量高,销量好,便也有了学习在大棚种蔬菜的积极性,这时干部和专业的技术员就‘带徒弟’,指导帮助村民们利用新技术,掌握园区航天育种大棚蔬菜种植方法。”

扎西正在承包的大棚里工作。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25岁的村民扎西之前在拉萨市区打工,在园区建立后积极回乡学习新技术,投身现代化农业建设。经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传授,扎西已经掌握了栽培育苗、施肥、管理、采摘等新技术,成功“出徒”。“今年五月份,我承包了一个航天育种大棚种水果黄瓜,到九月份一共收获了一万两千斤果实,赚了近七万元,比之前外出打工赚得多多了。”尝到了甜头的扎西干劲十足,十月份又承包了第二个大棚。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成和收入,尼木县各村的村民们承包大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下一步园区将试点推广承包大棚,调动群众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培养群众的再造血能力。

智能温室中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的西瓜。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建设智能连栋温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温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等,主要栽植经航天育种选育的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黄瓜、南瓜、西瓜、甜瓜、树莓九个品种,2019年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12700元。

  除航天育种大棚外,产业园还建设了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高海拔车厘子种植采摘基地、高原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现代农业设施项目,下大力气打造全区优质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带领全县居民奔小康的同时,不断丰富拉萨市民的“菜篮子”。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