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发稿时间:2020-08-31 05:38:00 作者:刘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代表了深圳教育政策传递出的精神——深圳实行的是全国门槛最低的外来人员子女接受公办教育政策。其实不只是教育,在医疗、社保、环境等诸多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领域,深圳都走在前列。

  教育红利

  2013年,深圳在全国最早实施积分入学政策。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深圳提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理念,正视最弱处、最难处,短短40年,在人口增加40倍的基础上,学校数量由1979年的中小学250所、幼儿园90所,增加到2019年年底的各类学校2593所,在校生209.2万人。全市63%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2018年《非深户籍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出台,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2017年,将港澳籍子女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童就读人数全国第一。

  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去争取、尝试,用足用好国家给的政策红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深圳教育。

  深圳基础教育是零择校、就近入学,按片区划分,根据户口、购房时间、落户时间等积分,每年根据招生名额进行公示,剩下的学生选择民办学校。因为就近入学,政府必须用心办好每一所学校,区域推进、优质办学、共享发展。深圳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从普及、规范已走向优质均衡的发展阶段。

  而深圳的高教、职教、特教也相继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大发展。

  深圳的高等教育底子薄,建市初期,深圳拿出全市财政收入的一半用来创办深圳大学,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深圳速度”。创办初期的深大,在国内率先探索高校制度改革,毕业生不包分配、施行学分制、勤工俭学、教职工全员聘任等制度,后来陆续在全国推广。近10年来,深圳除了独立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院校外,还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建特色学院。

  深圳全面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国探路。南方科技大学率先引入体现社会共治理念的理事会治理机制,探索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的校长负责制。南科大、港中大(深圳)探索书院制培养模式,深圳技术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学城各研究生院深入推行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深大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UOOC)联盟,成为国内4大高校MOOC课程平台之一。

  深圳还出台高等教育多元经费筹措机制,鼓励社会捐赠促进高校发展的制度,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出资1:1对社会捐赠进行财政配比。

  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深圳已拥有全日制高校(校区)15所,还在规划筹建若干所大学,力争到2025年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共享家园

  经济学家樊纲对深圳有一个描述:40年过去了,经济特区很多先行先试的做法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原来很多很“特”的东西现在已经越来越不“特”了。实际上,过去先行先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是在更广范围内,比如城市化、公共服务体系等亟需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上,仍然需要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制度,为在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从2009年开始的深圳公立医院改革,走到第十年的关头,取消了医务人员编制,从“钱随编走”到“以事定岗”,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医院的公益性。

  如何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民生保障体系,打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共享家园,这是建设全球化标杆城市的应有之义。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就在对标新加坡等福利国家的经验,开始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共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制度,试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改革,突出以人为本的改革方向。

  深圳的社会保险体系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2000年12月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率先在全国建立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2006年,深圳又将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并推动原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过渡,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城市化人员与城镇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城市。

  深圳也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城市,2008年将少儿医疗保险制度纳入新的医疗保险办法,实现了全民医保。

  美好生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现在的深圳,一座座一流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拔地而起,这些文化设施远比政府办公大楼更加气派和优雅。深圳书城曾是全国最大的书城,在全国书业中率先引进大型综合超市的经营业态。大书城、小书吧遍布全城,每年12月是深圳人的全民读书月,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滋养着深圳人的灵魂,深圳人习惯了这种“到点就要读书”的生活方式。深圳也因此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深圳还在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2019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为18.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位于深圳西北部的茅洲河由于社会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一度变为“墨汁河”,河水“黑如墨,臭如粪”,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2010年开始,深圳决定综合整治茅洲河。现在的茅洲河已实现全流域水质华丽蝶变,通过水环境整治,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带动了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成为助推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深圳还是一座智慧之城。如今,指尖服务、刷脸办事在深圳是很常见的情景。市民通过一款“i深圳”的政务服务App,就能足不出户,在掌上办理7600多项服务以及55类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包括常用的社保办理、公交扫码、值机、就医挂号、日常缴费等,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已实现掌上办理,政务服务实现由“网上办”向“掌上办”延伸。2019年12月,“i深圳”上线全国首创区块链电子卡证平台。

  目前,深圳已建成超4.6万个5G基站,以全球领先的基站密度,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深圳这座“新型智慧城市”将迎来全场景发展时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将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