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疫情几起几落,北京地坛医院打了三场硬仗

发稿时间:2020-08-25 13:1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刘世昕

  连闯三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今年过得不容易。

  从今年一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唯一一个经历了全部三个阶段战“疫”的三甲医院。

  作为北京最权威的传染病医院之一,地坛医院已经有17年没有正面迎战如此大规模的疫情了。上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中间虽历经了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鼠疫等多种传染病,但是还没有哪一种疾病再次以不逊于“非典”的骇人之势突然降临。

  为了打赢这三次战“疫”,地坛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与新冠肺炎打了三场“阻击战”。有患者出院时说,医护人员就是天使,是他们的全力以赴才有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地坛医院病房,几位康复治愈患者等待出院。资料图片 胡宁 摄

  面对疫情责无旁贷,病房腾退迅速进行

  新冠肺炎疫情搅得今年的除夕夜不安宁。这令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印象深刻。地坛医院从那天起,全面启动应急状态,这意味着门诊、病房的诊疗流程必须重新制定和组织,发热病人怎么就诊,陪住家属怎么管理,样本怎么运输,都变成了难度很大却不容有失的考验。

  “过年那七天是最紧张的。”吴国安说。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医院管理部门必须迅速梳理好每个细节。细到每个口罩的去向,都是必须关心的。地坛医院在战“疫”初期,缺少必备的医疗物资,谁能戴N95口罩,谁只需戴外科口罩,谁要穿防护服上岗,都是那段时间吴国安和相关同事的“小账本”上最精打细算的事。

  1月12日,地坛医院接诊了该院的1号和2号病人,是大兴区的一对夫妇,那时还是疑似病例。当时,经过12月底前往武汉的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提醒,地坛医院对相关情况是有心理准备的。

  长期以来,地坛医院应急接收传染病病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散发的烈性传染病,比如鼠疫,地坛医院一般启动ICU即可;一类是重大传染病的应急,规模较大,医院才会全部启动应急状态。北京11月中旬确诊的鼠疫病人1月19日才出院,ICU本就处在应急状态,相关的应急流程都是在接诊病人前,医务、护理和院感等部门就梳理好的。

  但是等到接近年关,形势急转直下,地坛医院着手准备大规模腾退病房。

  大年二十九,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吴国安和医务处处长到各个科室转了一圈,与各个相关科室主任沟通,请他们做好腾退病房的准备。接诊新冠肺炎的感染二科可以收治40个病人,但是当时吴国安觉得,“只用一个病区可能扛不过春节”。

  那时吴国安的预期是初三到初五就必须着手腾挪其他病房。没想到,1月23日一天之内,北京确诊12例新增病例。1月24日,除夕当天,北京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大年初一上午,吴国安向医务处处长传达了必须尽快腾退两个病房的决定。没想到这一次,过年前还跟他争取“辛苦一整年,让大家踏实过个年”的各科室“态度转变的特别快”。没等吴国安开完会回到医院,腾退行动已然在迅速进行。

  在这次国内疫情集中暴发阶段,地坛医院共接收了149例确诊病例。医院总共有4栋住院楼,腾出了一栋,可容纳160个病人,平稳地渡过了第一重难关。

  防止院内感染,也是吴国安最挂心的事。地坛医院作为一家老牌传染病医院,“在院感防控上有先天优势”:三区两通道严格划分,收治新冠肺炎的病房都是负压病房或空气单向流通病房,医护长期面对传染病,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强。同时,医院将感染科医生派驻到每个病区指导救治与防护。为了落实院感防控,医院各部门协同梳理全流程,保证安全性设计。医院的院感办、纪检监察部门每天在医院各个部门检查。地坛医院还主动请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安排外院专家来监督医院的院感防控情况。

  在吴国安看来,“防院感怎么做都不为过”。

  让床等人,别让人等床,地坛医院也付出了努力。位于地坛医院西侧的应急病区是武汉疫情暴发后临时搭建的,总共300张床位150个房间。同时,这里与常规医疗业务的主院区物理上分开,走独立通道,两边病人完全不交叉,也能有效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

  第二次战“疫”无缝衔接,筛查几乎成了吴国安的“阴影”

  2月29日,北京开始出现境外输入的确诊病例,地坛医院负责对机场送来的“染疫嫌疑人”的集中筛查与收治工作。地坛医院的第二波战“疫”随即打响。这一次,他们接收了123个确诊病例。

  但是,被吴国安称作“阴影”的是入境人员筛查。这项工作组织管理难度大,增长速度快。这一阶段,地坛医院累计筛查了3099人,持续约一个月,最高一天曾筛查346人。

  3月上中旬那十来天是最难熬的,难就难在,怎么让这些已经经历了长途飞行的人在等待检查结果时稍微舒适一点。医院每天都在密切关注着这项工作。他们发现,发热门诊前小广场总有人滞留。

  这些入境人员需要接受血液、CT 、核酸三项检查。前两项检查出结果快,唯有核酸检测,即便开足马力每天开6批次检测,由于检测本身需要6小时,加上两批次检查的间隔时间,他们必须在医院等待6至15小时。地坛医院把自己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先是增加接诊医生和采样护士,又增开了第2个CT室,还请999急救中心帮忙搭了4个帐篷,加装了好几个移动厕所,搬来了许多长椅供人休息……但经过各环节负荷测算,发现医院仅能提供的130个筛查等候房间不能满足入住需求。经历了十天左右的煎熬期,直到小汤山医院重启,地坛医院的紧张才暂时得以缓解。

  这期间,北京度过了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平静期。随着救治工作的有效进行,6月8日,最后一位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治愈出院,医院仅有一名境外输入患者。

  这意味着,对于地坛医院来说,第二场战“疫”——境外输入病例快速增长阶段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本地患者清零的喜悦维持不到三天,最受瞩目的地坛医院第三次战“疫”突然降临。

  等待出院的治愈者。资料图片 胡宁 摄

  为期56天的新发地“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

  就在6月11日,北京市西城区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地坛医院收治了后来被称为“西城大爷”的唐先生,由此开启了第三次战“疫”——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救治阶段。

  这一次与以往两次不同,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所有确诊患者都被集中收治在地坛医院。

  6月12日白天,北京新增报告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起初,吴国安觉得一例确诊关联两三例密切接触者确诊是很正常的。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正常下班回家。但是,6月13日星期六早上,新增病例数字变成了6,“势头不对”,吴国安立刻警觉起来,他觉得后续恐怕还将有更多确诊患者出现。

  “疫情就是命令,在地坛医院体现得淋漓尽致。”吴国安说。赶去医院的路上,吴国安和医院疾控处处长在紧急商议应对办法。而在没有事前召集和沟通的情况下,吴国安到了应急病房后发现,地坛医院感染中心首席专家、后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国家层面专家组组长李兴旺和两个应急病房的主任、医生、护士都在。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批患者,医院当即将西区的呼吸科病人全部转移,当天把西侧300个床位全部准备到位。

  6月13日、14日两天,新增确诊病例都是36例,随后几天都在20~30例左右。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吴国安请医务处处长和护理部主任组织安排医护人员支援应急病房。当天就找到了12位医生和20位护士进行支援,最早的当天晚上便到位开始值班,多数人第二天早8时也全部到位。

  从6月13日起,地坛医院连续8天启用8个应急病区。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初期,医护人员工作节奏非常快,转运病人通常在夜间进行。吴国安回忆,当时值班的医生一夜不合眼,只能完成向病人询问病史,连病历都写不完。

  “第一阶段春天的时候,北京市从第1例到第100例确诊用了11天,但是这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只用了5天。”吴国安说。春季时,北京市有3家市级定点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但是这一次,都集中到地坛医院。但是地坛医院不是孤军奋战。6月16日早上,北京19家市属医院105名医务人员来到地坛医院,支援这里的战“疫”工作。安定医院的心理专家也入驻地坛,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另一重考验随之而来。吴国安在6月17日下午三时左右,接到上级通知,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对医院的整体腾空。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前,吴国安自己做了一张Excel表格,计划着让各科室回去给患者做工作,用这张表登记哪些病人是病情允许且本人同意可以出院,哪些病人同意转到地坛医院顺义院区去,哪些病人需要转到其他市属医院,还有哪些病人经科主任评估不能出院也不适合转院的......医院当天16:30开动员会,17时散会,各科室19时交表。医务处就是拿着这张迅速形成的表格,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商讨处置方案。

  6月18日,也就是第二天中午12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医疗护理处副处长带着6家医院医务处处长和主要接收科室主任共15个人来到地坛医院,跟地坛的主要科室主任对接,有些重病人在床头对接,14:30开始转移病人,18时许就全部完成转移工作,基本完成了24小时全院腾空。

  当时在院的421位其他患者中,除8位患者病情不适合转移之外,其余患者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至此,加上春季第一阶段地坛医院新建的应急病区样板房,地坛医院准备了总计1070张床位用于第三阶段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包括普通床位1000张,重症床位70张。

  专家资源也迅速聚焦到地坛医院。曾支援武汉的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北京宣武医院姜利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等主任医师集中到地坛医院,与地坛医院刘景院、李兴旺、陈志海、王宪波等主任医师一起进行诊疗。

  “上不上抗生素、上什么抗生素、持续几天时间”,甚至呼吸机一个参数的调整,都是北京市危重症专家组10多位重症、呼吸、护理专家集体讨论后给出的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此次疫情共有5名危重型、21名重型患者。医院26名重型、危重型患者中,其中一人使用了ECMO联合呼吸机治疗。这是一位27岁的女性,有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病,较肥胖。入院时她还是普通型患者,但是当天下午病情加重,傍晚转入ICU。她住院40多天,其中有12天都需要ECMO联合呼吸机治疗。地坛医院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每天两次筛查,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对于轻型、普通型患者,及早发现和阻断病情恶化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病情有发展的患者及时转入重症病房,加强监护和治疗。为了对患者进行更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地坛医院首次专门成立了重症过渡病房,避免病情偏重的病例分散在多个普通病房而存在监护不周的可能。吴国安说,这项新举措实行后很受大家医护人员欢迎,效果很好。

  重症过渡病房是标准的负压病房,设备与重症病房标准一致。“重症过渡病房主要收治普通病房里面病情偏重、但达不到重症医学科收治标准的,以及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好转以后转出的病例。”吴国安说。

  6月29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何先生出院。7月6日,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确诊患者总数固定在了335例。8月6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患者全部清零。这335名确诊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7天。经过56天的努力,患者收治率为100%、中医药参与救治率100%、治愈率达100%,地坛医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截至目前,地坛医院仅剩2例确诊病例,1例是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1例是境外输入病例。目前,两例病例病情平稳、症状消失,等待核酸转阴之后就可出院。

  7月30日起,地坛医院门急诊工作全部恢复正常。恢复业务之前,地坛医院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新冠肺炎患者全部转移到医院西侧独立区域,与主院区物理隔离,走专用通道,避免与普通病人的交叉感染;二是对医院常规诊疗业务的门诊楼和住院楼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后委托朝阳区疾控中心采样监测,全部样本核酸阴性,确保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目前门诊量和病人住院数目前已经达到去年同期的50%。

  这一次,北京市共有20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地坛医院投入了600多名医务人员。有人也跟地坛医院一起,打满了全部三场战“疫”。比如,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从武汉回京顾不上休息,担任医院应急七区科主任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全力以赴组织救治工作。7月18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安排,他又前往新疆参加抗疫。

  地坛医院应急五区科主任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徐艳利,应对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时,孩子正值参加高考。她一直守在患者身边,没能陪伴孩子。参加救治的许多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一线,ICU、感染二科、放射科、检验科等从春节开始一直在坚守,为完成救治任务做出了牺牲。

  没有人希望再去迎战第四次战“疫”,但是地坛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在时刻准备着。吴国安说:“如果还有疫情到来,地坛医院是有预案的。我们的目标是没有大规模的疫情,就用我们西边300张床,甚至连300张床都用不上,就能解决北京市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