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云南通海县80后菜农:三亩地里种出四层楼

发稿时间:2020-08-20 10:06:00 作者:朱彩云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石碧村的三亩多菜地,是农民王顺波的生活“主战场”。

  这块地距离王顺波的家约1公里,面积约标准足球场的1/3,但在王顺波眼里可是“宝贝”。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他会雷打不动地先到地里转转,这一习惯已延续20多年,哪天不去看一眼,就觉得不安心,毕竟“全家的日子都指着它嘞!”

  王顺波今年40岁,初中毕业后去外面打过一年多的工,后来回来就开始围着这三亩多地转。在这块红土地上,他种过水稻、包谷、麦子等,经济效益不高,他开始学着别人种烤烟。种烤烟要比种粮食麻烦得多,但王顺波对这片土地很有耐心,他说自己就想“尽职尽责地做个合格的农民”,除草、施肥等自不在话下,及时清理干净每棵烤烟上叶子和枝干间的发叉,以防影响叶片的生长,把烘烤出来的烟叶一片片叠起来压平整……“生怕哪个环节出错了,就前功尽弃”。

  即便如此,这三亩地也没能给他满意的回馈,“一年只能挣到七八千块钱”。

  1994年,田地里烤烟、粮食少了踪影,村里人“不知怎的都开始种菜”。事实上,据史料记载,通海县种植蔬菜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由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6℃左右,一直是蔬菜、花卉的最佳种植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海县开始进行蔬菜规模化种植,到1997年种植面积约4万多亩。1998年,该县把蔬菜作为一大新的支柱产业来抓,推进了种植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又进一步刺激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看到别人种,加上种菜要比种烤烟方便很多,于是王顺波也转种蔬菜,比如大白菜、甘蓝、菜花等,“看市场上什么卖的好就种什么”。一般前一晚收了菜,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就蹬着三轮车拉到市场上去卖。至于卖不卖得好,那得看”行情“,早上一看市场上自己所卖的蔬菜品类少,就能很快脱手;万一“行情”不行,等到收摊也卖不出多少,只能再原路拉回。

  用王顺波的话来说,“种什么菜就像赌博,行情好,赌赢了,能赚上一笔“。但每年种三四茬菜,王顺波总会赌输一两次。“不是咱的菜不好,就是没人来买。”每次看到自己忙活了一季度、还长得挺精神的菜没人要,王顺波就觉得心疼,蹲在地头偷抹过好几次眼泪,他跑去给收菜的中介说“你们把菜都拉走,我一分钱都不要”,即便这样,也没人愿意来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菜烂在地里。

  “赌”了20年,王顺波输输赢赢,每年下来约摸能赚两三万元。一家六七口人挤在约100平方米的土房子里,“上有老,下有小,肉都不舍得吃,病也不敢病。”现在回头看,王顺波说,“那日子的苦,你们不懂。”

  而同样是靠着种这三亩地,现在的王顺波一家年收入近20万元,去年新建起了一座4层小楼,还买了一辆私家车,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打卡”了之前很多只听过名字的地方。“之前不敢想,不敢想能买上车,也不敢想出去旅游。” 谈起生活的变化,王顺波连说了好几个“不敢想”。

  很多类似的人生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比如在王顺波2014年走进通海县高原农产品公司大门那刻。

  那时的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刚成立一年,是一家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王顺波之前听说过这家企业收菜,有天菜没卖完,他像往常那样蹬着三轮车往回拉,路过这家企业时,想着去“碰碰运气”,就找到收菜的负责人问自己的菜收不收,没想到,还真成了。王顺波当时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觉得卸了菜的三轮车蹬起来格外轻快。

  一开始,王顺波仍把大部分蔬菜拉到市场去卖,只是把小部分蔬菜送往公司。渐渐地尝到了甜头,自2017年开始他与公司合作,成为了该县“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的一份子,“公司需要什么,我就种什么,蔬菜、水果达到公司给出的个头、化肥农药使用等标准,公司就会收走”。

  最让王顺波安心的是,公司会给签订合作协议的菜农一个“保护价”,“哪怕行情不好,公司也不会低于保护价收”。这对于王顺波来说,“以前(种菜)那是在赌,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现在再也不担心菜烂在地里无人收菜。”

  前阵子,王顺波刚卖给公司一茬甜瓜,现在又在这3亩地里种上了西红柿。如果没有意外,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摘果,预计每亩至少能收6吨果子、能赚1.7~1.8万元。像往常其他蔬果一样,这些西红柿在田间被摘下来之后,不到5小时就能完成挑拣、包装从公司的冷库运出,24小时以内就能摆上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货架,或在奔向北京、河南等地商超的路上,最远甚至还会被空运到迪拜。

  而这只是通海县“菜生意”的冰山一角。据悉,目前全县85%农户都从事蔬菜生产,去年该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4.97万亩、总产138.28万吨、产值21.02亿元,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几乎每天,都有数百辆载满蔬菜的货车从这里出发,奔向广州、上海、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或被运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若闲来无事,王顺波夫妇就来公司上班,帮忙包装、装运蔬菜等,一天两人能挣上300元。“打工的钱都算是零花,卖菜的钱都存起来。”王顺波算了算,夫妻二人一年下来能挣约20万元,“是以前的10倍!”手里有了钱,王顺波计划再另租几亩地,再多种些有机蔬果,“现在都要有机的,我们种菜也得跟着市场升级”。

  现在每天起来,王顺波仍会先去地里转转——那三亩地还是那三亩地,但他一家的生活已不是以前的生活。

责任编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