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村播”扎在产业上:我们是主角

发稿时间:2020-08-11 15: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58岁的洪金娇羞于看手机里的自己,那个化着淡妆,操着一口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大声喊着“OMG!买它买它”的女人怎么看都有些别扭。但是,她仍一次次地尝试面对镜头,然后让自己表现得更自然些。

  从一名农民变成一名“村播”,洪金娇在努力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直播热潮已席卷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这座浙西的小城,“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当地的管理者希望借势创建全国“村播”发展标杆地。他们说,发展“村播”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转变的重要抓手,借此也能催生发展乡村新业态。

  农民最缺的是渠道

  衢州市商务局局长、柯城区原副区长林静是“村播”计划的主要推手之一。2019年一场“公益直播盛典”活动让他尝到了甜头——3小时的直播盛典活动,吸引了一千多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销售总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柯城农产品销售超2.87万件,销售额逾100万元。

  “晚上直播结束后,参加直播盛典的柯城团队每个人都受到启发,这种面对面卖货助农形式或许大有可为。”“农民当主播”的想法就这样应运而生。

  活动结束后,林静马上带着柯城电商团队展开了一场“村播”摸底大调查。他们找到当地农民、农场主、返乡创业青年、村两委班子以及电商从业者等,召开恳谈会,展开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村播”的可行性。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农民手中缺的不是好产品,而是好渠道,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为棘手。”林静说,“村播”的出现,或许能够缓解这个燃眉之急。

  2019年,柯城区成立了全国首家“村播”学院,引进了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为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师傅带徒弟,直播加培训的模式,帮助农村学员熟悉电商直播流程,推广直播卖山水、卖特产、卖民宿的农特产品销售模式。”衢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许立说,从“播播播”“买买买”到“来来来”,一批精干的农村主播慢慢扛起了村播“大旗”,柯城打造的全国“村播”IP品牌应运而生。

  “村播造星”

  47岁的柯城区斗目垅村村民陈家胜,利用家传手艺开了一家“德门龙”手工面坊,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一直打不开销路。第一次试着做直播时,他紧张得眼睛都不知往哪里看。后来有机会与县长一起直播卖货,十几分钟卖光了一拖拉机面条。

  下了直播间,他就直奔乡政府办公室,看到乡党委书记高兴得不行,“从来没想过,一场直播竟然有50多万全国网友同时在线观看我”。他说,“以前我的手工面只在村庄附近有些影响力,现在通过直播平台走向了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卖多肉植物的徐晓华,2018年5月开设了自己的抖音号,因在直播中反串《甄嬛传》里的华妃吸粉众多。“一场两小时的直播,可以成交100多单,销售额逾万元。”他的多肉畅销于长三角,许多熟客是先知道“多肉娘娘”才认识了衢州和他所在的万田乡。

  当地最新的一份村播“造星计划”,计划本年度对一万名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训,打造一批成熟的农民主播,单个主播粉丝量5万以上,月收入达两万以上,直播带货月销售额30万元。

  “我们是全村的希望”

  徐晓华们是“村播”的受益者,他说,“村播”真正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产品供销链条在悄然间发生了改变,过去滞销的农产品现在通过网络都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村民们看到直播的巨大力量后,纷纷加入了直播大军。

  有的人“有产品不会卖”,有的人“会卖产品却苦于没流量”,有了“村播”平台,一切迎刃而解。

  “事实上,前前后后多亏有政府帮忙,否则我上不了直播,说实话之前我连网店都不会开。”陈家胜说,政府的贴心服务,让“农民当主播”没有后顾之忧。比如他网店的认证审核,就是政府出面,帮忙到乡政府盖章、让村里老人作证明、到市场监管局认证,并与直播平台方连夜沟通,最终才得以顺利上线直播。

  林静说,要想让“村播”走得更远,产品的质量是生命线。“直播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背后是政府对农产品的质量背书、供应链的整合,甚至是区域性品牌的打造,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洪金娇正在加强自己的直播技能学习,她的偶像是薇娅,一个能在直播间卖出火箭的顶流主播。闲时,她会不断看偶像的直播视频来学习直播的技巧,她希望通过直播把自家的黄花梨、荔枝、葡萄柚、鸡、鸭、鱼等推荐给全国的消费者。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卖产品,核心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好产品,最终才能收获消费者的喜爱。这位直播初学者也曾担心过自己年纪太大、普通话不好会影响直播卖货,但看着周边邻居在政府帮助下多多少少都从直播中尝到了甜头,她对自己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说话间,她手指着对面的白墙,墙面上写着“我们是全村的希望”。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