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为保障新疆医用口罩供应,这群“00”后顶上来

发稿时间:2020-02-29 09:09:00 来源: 共青团中央

  导读

  2020年初,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袭来,无数人奔赴抗疫前线。有人主动请缨,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脚踏实地,从搬运物资做起……当脱去工装,他们,还是一个个在校青年,他们,褪青衫、披战袍,别黉门、赴战场,为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点赞!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学校共青团特推出“战‘疫’生力军”专栏,记录平凡学生的不凡时刻。更多专栏内容,可以在微信公号“学校共青团”中看到。

  “战‘疫’生力军”专栏⑩

  为保障新疆医用口罩供应,这群“00”后顶上!

  人物:防疫物资生产志愿者团队

  学校: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1月28日,大年初四,疫情下的街边巷尾略显清冷,但在新疆乐贝尔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乐贝尔公司”)的无菌车间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首批10名志愿者们,正在参与剪裁、打片等口罩制作工作。这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学生们作为志愿者参与赶制口罩、隔离服、隔离面罩工作的第一天。

  作为当时新疆唯一一家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大年三十起,乐贝尔公司就恢复生产,紧急赶制口罩及防护服。但时逢春节,很多工人回老家过年,来不及返岗。

  1月27日下午,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志愿者支援口罩厂生产,团委发出志愿者招募令,1小时内学校有160余名志愿者报名,还有不少学生家长打电话咨询能否一同参与。那天,团委老师隋文静接打的电话有143条之多。 通过遴选,有21名师生志愿者经学校党委批准参与生产。

  于是,他们走进了乐贝尔公司的无菌车间,这一干就是一个月,直到今天。

  “我觉得生产口罩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的“00后”志愿者们,大多来自大一和大二。来工厂之前,同学们中没有一个接触过口罩生产。但是很快,他们就克服种种困难,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成为了“熟练工”和骨干。

  同学们被分为三个班组,为了争分夺秒生产更多的口罩、防护服,每个组次工作最长要超过10个小时。

  第一组负责材料剪裁,需要将包装好的原材料从库房送到剪裁车间进行切片。因为车间中要做到全程无尘,所以数吨重的原材料无法使用运输车,只能靠人工推送。

  而志愿者周开阳,承担了所有的运输工作,哪怕手和肩膀被磨破也丝毫没有影响工作进度,他的口头禅就是“快一点,再快一点。”

  “虽然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冲到一线,但是在危难时刻,我们必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口罩供应紧张,我们就要加紧生产,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作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周开阳说。

  第二组负责无菌车间口罩材料加工,需要将剪裁好的切片送至无菌室,口罩在无菌室经过打压、塑形等工序,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品。这个工序要求志愿者与机器紧密配合,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不间断重复4、5个小时,每当走出无菌室,他们的衣服全部湿透。

  “因为无菌服不透气,我们就当在蒸桑拿。”志愿者刘峰开玩笑说。

  “先是跟着师傅学,然后自己干,第一天下午我们在无菌车间工作了4个小时,主要负责口罩的制作。”阿孜扎·吐尔逊是首批志愿者中的一员,她自豪地说,“看到老师发征集消息,我特别激动,觉得生产口罩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更是我们青年团员实现价值的时候。”

  第三组负责成品检验修整和包装。志愿者们曾创下1个小时打包2万只口罩的工作成绩。

  “声音嘈杂头会很疼,但每个人都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很多志愿者放弃中午休息,想争分夺秒多生产一些口罩。”阿孜扎·吐尔逊说到。

  困难打不倒的中国战“疫”生力军

  其实,除了工作辛苦,当时的厂房也比较简朴,他们还面临着很多生活上的问题。

  好在,困难打不倒中国青年,他们是越战越勇的战“疫”生力军!

  志愿者们自己动手在厂区内搭建床铺,疏通废弃厕所,还通过联系同事和朋友,解决了各种生活难题……

  其实,如果没有成为志愿者,阿卜来提·热合曼应该正在进行他的兼职,还拥有了一笔收入。

  其实,如果没有成为志愿者,这个还在读中专班的16岁小姑娘郑婧应该在家陪伴父母,不像现在,每天上完班还得继续写作业。

  其实,来工厂时政府就曾提出,给每位学生补助。

  但这些志愿者,他们有的,是坚韧的毅力,是茁壮的生力。

  他们坚持:第一,我们就是志愿服务,就是无偿援助!第二,如果非要给,我们就把钱捐给这个企业,让他们买原料继续生产口罩。

  就这样,他们过上了集体生活,吃住都在这个经过严格消毒的无菌厂房,每天还召开小组会,讨论当天的情况,大家分秒必争,只因一个共同的信念:多生产,保障一线口罩供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这支队伍

  在他们的感召下,多名社会志愿者也加入到这支志愿者团队。

  “现在每天都有新的志愿者补充上岗。”正在读大二的王建国说,“前几批上岗的志愿者承担起‘师带徒’的责任,为后续到岗的志愿者进行指导和岗位培训,以提高生产效率。”

  “每天厂房的生活区都会进行两次消毒,志愿者进出厂房也要消毒。生产期间所有员工和志愿者全程穿无菌服,戴口罩、帽子,是很安全的。”隋文静说到。

  他们,在用实际行动,陪武汉一起过“关”,陪中国一起共克时艰!

  志愿者苏芳瑞的妈妈戴丽在志愿者家长群中留言:“各位老师们放心,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家长一定会更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在突发疫情面前勇于担当,作为学生家长,敬畏和自豪油然而生。这么短的时间内,孩子们像变了个人,元气满满,信心百倍。祝福所有老师孩子们平安出征、平安归来。”

  正如志愿者韩依桐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理应去实现一些自己的责任,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

  看啊,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一个接续奋斗的民族,前途无限光明。

  疫情下,中国青年用一片赤诚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傍晚,脱去无菌服的志愿者们席地坐在餐桌前,吃起盒饭。摘下口罩的他们变回了稚嫩爱笑的孩子,洗去疲惫,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团团有话说

  今天团团给大家讲的是一群在遥远的新疆,默默守在工厂一个多月,争分夺秒为一线生产口罩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志愿者的故事,这其中有团干部,有老师,更多的是20来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团员。

  我们联系了正在工厂工作的校团委教师隋文静,从她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其实每一位同学之前并没有下过工厂生产口罩,但是他们很快就成为了厂里不可或缺的骨干。可以想象,从拿惯了笔的学生到熟练使用口罩生产设备的工人,这些同学们需要多少次的练习;可以想象,从本来可以在家里安稳享受超长假期,到居住在简陋厂房、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转变需要多少勇气;可以想象,16岁的中专班学生郑婧,带着稚嫩的脸庞,整月跟随老师们忙碌在工厂,需要多少坚持。

  隋老师告诉团团,每天早上她会叫醒这些同学们,大家集体去上工,每次她都不忍心,想让他们多睡会。“快点,再快点!”“我很骄傲我能生产口罩。”每天,同学们朴实的话语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都在感动着老师,也感动着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生产口罩的队伍中来……

  虽然疫情还没结束,但曙光已现。乌职大的同学们很快就会回到熟悉的校园,但他们却度过了一个极其难忘的寒假。他们的寒假关键词不止有“疫情”、“网课”、“宅在家”,更多是“忙碌”、“奉献”和“成就感”。

  谢谢你们,不怕辛劳,为一线生产急需的物资。

  谢谢你们,让我们每个人看到了共青团员身上应该闪现的光芒!

  文/钟亚楠

  编辑编辑 |方 瑞、王俊文(团湖北省委)

  校审校审 | 吴 笛

  值班编委 | 高 亮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ID:tzyxxb),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