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战“疫”淬炼青春本色(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⑩)

发稿时间:2020-02-23 06:25:00 来源: 人民日报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卢青云正在工作。资料图片

年轻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们正在搬运物资。资料图片

宋子轩(左一)和武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的90后医师们一起为武汉加油。资料图片

姜婷(右)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商讨疫情防控对策。方 敏 颜 艳摄影报道

  一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进行,冲锋在前的战士里,有不少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中国青年从来都是用担当实干为青春增色。

  越是艰险越向前,正亮出中国青年本色。疫情暴发,他们辞别亲人,冲向一线,做和时间赛跑的“最美逆行者”,做确保群众安全的“守护神”,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深爱的家国,也因为经历生死考验而迅速成长。本期新青年版推出特别策划,聚焦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年轻人,记录战“疫”中勃发的青春力量。

  ——编 者

  他们冲锋在医护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

  “疫情我也怕,但不会退缩”

  本报记者 李昌禹

  23岁的宋子轩是武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医师,把守着诊治新冠肺炎的第一道关口。作为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宋子轩说,相比平日的繁华,现在街上空荡荡的,“让人心里怪难受的”。

  疫情暴发以来,宋子轩一下子忙了起来,“整个大厅挤满了来做CT的人。”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要尽我所能帮助她。”宋子轩说,科室里像他这样的90后是绝对主力。面对疫情,大家都选择了留守,有人大年三十前从黄冈赶回来,有人连续值守48小时没合眼……“疫情我也怕,但不会退缩。”宋子轩说,虽然天天加班加点,但想着有这么多人在坚守,有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来支援,自己作为武汉人更没有理由不坚持。

  浙江的蒋思懿就是一名前来支援的白衣战士。2月13日,一场广播播报让她一下子出了名。

  “那时的万松园非常热闹,路边还有诱人的田螺、又薄又脆的矮子锅盔,在我们浙江衢州烧饼也非常出名,欢迎疫情过后大家到浙江品尝……”2月13日午饭时间,武汉黄陂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广播里,忽然传出一个甜美的女声,让不少患者停住了筷子,记忆也跟着回到了不久前的江城。

  广播里自称“少女懿”的女孩,就是蒋思懿。她是浙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浙大四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这篇广播稿足足3页纸,是她工作之余,连夜手写出来的。

  30出头的蒋思懿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此次驰援武汉,她早早报了名,将孩子托付给了父母。常年在ICU病房工作,蒋思懿深知,这个时候病人有信心对治疗很重要,于是想到用医院的广播做一次心理治疗。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携手共渡难关。”读到最后一段话,蒋思懿已经开始哽咽。这段广播被一位患者录下来发到网上,并配上了一句话:“医生说得我们满眼泪水。”短短几小时,视频的点赞量就达到几十万。

  “作为一名重症科医生,我们没法躲避,必须面对。”蒋思懿说。

  护士李建顺1月26日就来到了武汉,至今已奋战了近一个月,他是河南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阵地是武汉第四医院隔离病房。李建顺说:“我们穿上白衣和时间赛跑,跟死神抢人,每个人都要坚强。”

  为了便于在工作中相认,也为了鼓舞士气、缓解病人的紧张感,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李建顺和同事们都会在防护服上写上名字,外加一句温暖的话:“武汉加油”“别怕”……“还有人把热干面、辣鸭脖写上”,李建顺说,“让患者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隔离病房里,有太多温暖的时刻。”李建顺说,有一对老年夫妻,住在不同病房,互相很关心,又不方便,他就做起了传话的“通信兵”。当然也有不少话是他自己的,每次经过他们的病床,李建顺总会停下多叮嘱一句:“22床的奶奶让我告诉你,睡觉要盖好被子”“奶奶,爷爷让我告诉你,他很听话,你放心吧”……

  李建顺就这样见证了一份朴素真挚的爱情,“我一下子更真切地感觉到,这座城,值得我们好好去守护。”李建顺说。

  “30岁的我还是单身,但我理解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在最艰难的时刻,依旧能惦念着对方,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李建顺说,“越是艰难,越要坚强,因为我们都是内心有温度的人,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

  他们用贴心的志愿服务温暖这座城市——

  “人人都奉献,一定能过关!”

  本报记者 李龙伊

  2月8日,数千万网友“云监工”的雷神山医院正式启用。在这场与病魔的生死竞速中,建设者们日夜在工地拼搏,创造了从开工到投入使用只用了10余天的“中国速度”。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00后志愿者卢青云,就是建设队伍中的一员。这个寒假,卢青云没回家,在一家建筑公司实习。疫情发生后,公司选派员工援建雷神山医院,卢青云主动报名。“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该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卢青云说。

  施工现场,卢青云总是冲在前头,脏活、累活抢着做。工友们对这个大学生评价颇高:“吃饭他都不离开工地,就在自己岗位上捧着盒饭吃。有时累极了,就地坐下歇会,地上脏也不在意。”

  高强度的施工节奏让工地上所有建设者都绷紧神经。刚参与建设雷神山医院第一天,由于任务量大、工期紧张,他们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第二天中午,连续30多小时都没有休息。

  工地条件异常艰苦,可卢青云说,“工地上有近万人在工作,没有人放弃,我这么年轻,吃点苦算什么?”

  和工友们一样,卢青云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很多同学问他,疫情期间怎么走那么多路。卢青云骄傲地告诉他们:“我在雷神山医院工地当志愿者,搬运东西,步数少不了!”

  从1月28日到2月9日,卢青云坚持了13天,亲眼见证了医院拔地而起。“看着雷神山医院从无到有,感觉就像自己种了一棵树,看着它从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那种成就感,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卢青云说。

  疫情下的武汉,许许多多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贴心暖心的服务,为这个冬天增添了许多温暖。

  中部战区总医院里,活跃着一支200余人的志愿保障突击队,志愿者大部分是一线医护人员,其中一名志愿者身着便装,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她叫王婉格,武汉人,今年19岁,是云南大学大一学生。王婉格的妈妈是一线医护人员,因为人手紧张,她工作之余还加入了医院的志愿保障突击队。

  “我已经长大了,要陪你一起战斗。作为武汉人,我也要为武汉做点贡献。”王婉格跟妈妈商量后,也加入了志愿保障突击队,成了一名物资协调联络员。从此,每天早上7点多来医院,有时晚上8点才能回家。午休时和妈妈的短暂相聚,便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在一天的日记里,王婉格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带队老师知道我是00后时,感到非常惊讶。其实无关年龄,只要人人都奉献,武汉一定渡过难关!”

  他们活跃在互联网上,调集资源,汇聚力量,传递能量——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报记者 杨 昊 易舒冉

  1月24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第二天,一大早,身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的刘稷轩接到了一通电话。

  华科校友在德国找到了一批医用防护物资,正是武汉急需的。这个信息让刘稷轩精神一振。刘稷轩的父母都是医生,正奋战在湖北一线,他很清楚当时医疗物资有多匮乏。

  第一个问题,钱从哪来?总共要200多万元。刘稷轩和几个校友商量后,决定在网上发起募捐。24日傍晚6时,募捐文章发出,短短8个小时,募捐金额就达到100万元,很快就筹齐了所需善款。

  第二个问题,怎么运回来?“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物流公司,也不清楚要给海关提交哪些材料和证明,最关键的是这批货物怎样才能用最短时间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刘稷轩说,他干脆拉了个校友群,大家一起在线想办法。校友们热情高、路子广,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有人做过国际物流工作,和物流公司对接很顺畅;有人了解海关清关工作,很清楚如何提交材料、怎样缩短清关时间……

  1月29日,从德国采购的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顺利到达北京。1月30日,物资从北京送达武汉,并陆续发放至湖北10多个城市60多家医院。

  这支诞生于微信里的志愿队伍,从最初的7人迅速扩大到了74人,分为多个职能小组,分别负责医院对接、货源信息确认、财务账目对接等,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日常沟通在微信群里进行,善款和物资去向也定期在群里公布,这次驰援武汉是一次线上和线下的联动。”刘稷轩说。

  跟刘稷轩一样,武汉90后女孩肖雅星通过微信发起了一个“医生驿站”项目。

  “医护人员是武汉最急需守护的天使。我现在愿意把自家开的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入住,希望武汉酒店的老板能一起贡献力量。”

  1月23日武汉停运市内公共交通后,许多一线医务人员不能及时回家休息。为了帮他们解决住宿难题,肖雅星发起组建了“武汉医护酒店支援群”,从大年三十一直忙到现在。

  她的倡议迅速得到多家酒店的响应,除夕夜,肖雅星忙到只睡了3个小时。“下午5点多建的群,第二天早上10点就满员了,好多连锁酒店加盟进来。”

  在肖雅星的带动下,武汉目前已有300多家酒店为医务人员提供免费住宿服务。“每天都有人加我的微信,只为和我说一句加油,这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一起把武汉变得更好。”肖雅星说。

  如果说刘稷轩、肖雅星靠线上线下联动汇聚了资源,那荆楚理工学院心理中心的咨询师余青云,就是通过网络传递了正能量。

  2月7日上午9点,余青云简单吃了早饭后就把自己关进书房,开始了一天的心理援助网络咨询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余青云成为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工作队的一员。

  “前来咨询的人都是因疫情产生恐慌、焦虑、无助等情绪,有的还出现失眠、饮食改变等明显的身体不适。”余青云说。

  “前几天海南一下子变冷,我出现了低烧,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1月30日晚上,余青云收到了一则接近3000字的留言,一位从湖北返乡的海南籍大二学生向她倾诉。

  当晚,余青云和这位男生一直交流到了深夜。在他14天隔离期里,余青云又几次与他沟通,缓和他紧张的情绪。幸运的是,这名学生最终确认并未被感染。“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抗击疫情中既发挥专业作用又不添乱,哪怕只是陪伴他们一小段时间,我也觉得非常有价值。”余青云说。

  他们坚守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用奉献筑起一道道防线——

  “我们长大了,世界我来守护”

  本报记者 方 敏

  “我的隔离时间到了!我不管!我就要出去!”

  2月5日一早,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云鸿社区一幢居民楼里,居家隔离的曹女士火气渐起,眼看就要爆发。

  社区志愿者职责在身,不敢退让。“一开始您说1月25日到家,所以要隔离到2月7日。现在你又说是23日到家的,这确实不合适……”

  志愿者赶紧给姜婷打电话。32岁的姜婷,眼下是云鸿社区防疫一线的临时团支部书记。自打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她就进入了“一级”战斗状态。

  明白事情缘由后,姜婷一边动身一边给其他队员打电话,“调出部分卡口的一线视频,马上发给我。”

  10分钟后,姜婷来到现场,把视频放给了曹女士。“现在出门也没什么地方可去,还是家里安全……”姜婷也加入了劝说队伍中。其间,又有电话打到姜婷那里,也是防疫的紧急事要她协助。

  看着风尘仆仆、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还在不停劝解的姜婷,曹女士觉得不好意思,返身回去了。

  “这事解决了,我走啦。”姜婷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

  疫情防控阻击战,年轻人要当主力军。1月26日,云鸿社区成立了安吉县第一个临时团支部,姜婷任团支部书记。随后,6支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48名成员自愿报名,每天签到。

  从大年初一开始,姜婷每天的工作就是防疫:早上6点起床,先安顿好家中的女儿;8点,准时到自己盯梢的小区报到,和医护人员一起上门为被隔离的居民测量体温,嘱咐他们不要外出。姜婷说,“直到晚上8点半有人来换班,才松快些。”

  云鸿社区的常住居民有4300户、7850人。第一次全面排查后,社区里确定了15户含湖北返乡人员或与其有过亲密接触的住户。

  意识到风险点后,姜婷立刻行动起来。“虽然检测暂时没有感染,但还是要先居家隔离。为了保证隔离效果,必须一天24小时两班倒,时时刻刻有人在岗。”

  说着容易,但是要24小时在居民家门口值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到了晚上,冬夜气温很低,值班的人也必须坚守岗位。实在冷的时候,就裹着棉衣来回踱步。

  到了白天,姜婷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去超市为隔离的居民置办生活必需品。“买东西并不难,难的是要和其他居民做好解释。”姜婷介绍:“一开始,小区里出现被隔离的人员,其余住户都非常紧张。”

  姜婷的任务又来了。她第一时间在小区内公开了隔离住户的出行轨迹和健康状况,也积极与其他住户沟通,告知他们防疫知识,避免引起过度恐慌。因为有团支部的人员始终在小区里外坚守,居民们的心渐渐安定了。

  “我们长大了,世界我来守护。”姜婷的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在接力转发这句话,并配上了“超人”的图片,她觉得这句话很“燃”。

  “送水、送饼干、送午餐……这些都是周边居民给我们送来的慰问品。”姜婷和她的小伙伴们看到社区的大爷大妈在饭点给他们拎来吃的,乐呵呵地晒起了朋友圈。

  如今,安吉在抗疫一线建立起34个临时团支部,为全县域的战“疫”提供了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