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穿上隔离服 我们就是突击队战士

发稿时间:2020-02-21 05: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月15日,江城武汉,28岁的护士李秀男和一位患者在隔离病房一起望着窗外的雪花。

  李秀男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北京朝阳医院”),他告诉这位患者姐姐他们当天的战绩:成功让一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在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里的北京朝阳医院分队,7名35岁以下青年医护人员组成了北京朝阳医院援助湖北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房。在对口支援医院成为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点后,他们承担起临床工作中风险最大、最累的护理工作。

  天南海北的年轻医护人员成为战友

  在武汉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几乎每个隔离病房都穿行着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他们从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就“开始相互监督”。

  突击队队长赵路是北京朝阳医院门诊采血中心、静疗中心护士长,支援武汉20多天,他和不少突击队队员、本地护士搭班合作过,“刚开始大家要熟悉本地常用医疗工具的规格与用法,熟悉环境,但因为比较年轻,很快就了解并适应了病房的运转”。

  突击队员尹茜曾和来自武汉本地的外科护士覃芳芳一起接管了病区中1/3的患者。在共同完成一次患者治疗后,尹茜看到覃芳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已经一个月没回家了,我们佩服她”。

  因救治患者聚在一起的青年医护人员在默契中成为战友。李秀男常和一些心理压力大的本地护士聊天,聊业务操作,也谈心,“他们真的有勇气,我们是同甘共苦的战友,也是朋友”。

  突击队所支援的协和医院西院是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患者收治点。截至2月20日9时,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接管的3个病区累计收治患者234例,累计收治重症患者143例,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69例。

  用专业操作把暴露风险降到最低

  从工作第一天“病区瞬间就收满”到之后重症及危重患者增加,赵路和队员们时刻都在想办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用专业操作避免暴露的风险。而防护装备的层层包裹让他们的体力耗费、耗氧量,“是在普通病房时的2~3倍”。

  他们用很多操作上的细节来降低感染风险。面对带着氧气面罩无法戴口罩的患者,赵路主动要求进入病房,他采取特殊站位,不进行面对面治疗,用平行站位保证气流平行度。

  队员任一在前线手记里这样表述这位队长的“冲劲与担当”:每次给赵路老师送所需药品时,他总是怕我们增加感染风险,只将门开一点点小缝儿,有时他甚至隔着门玻璃跟我们对话。

  “一进病房门,看到患者呼吸机的状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心里会提示自己,风险比较高,更要注意防护,用专业操作把暴露风险降到最低。”赵路说。

  过去在抢救室工作的8年给了赵路应对种种突发状况的经验。在隔离病房救治,他最担心的就是队员在后期出现情绪波动,“我常和他们说,抢救室是一个你们能看到人生命脆弱的地方,也是能看到人生命坚强的地方”。

  “呼吸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时刻面临生命危险,有时撑下去就是一口气、一瞬间的事。”尹茜到现在都记得和队员李倩倩及本地护士合作转运一位危重症患者,只花了不到2分钟。在及时发现这位患者的吸氧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后,他们快速分工,尹茜以最快速度安装经鼻高流量并设置参数,李倩倩在转运途中给予患者储氧面罩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安慰指导患者。到隔天接班时,下一班的护士告诉尹茜,“这位70多岁的患者爷爷说,我们几个护士救了他一命”。

  支援至今,32岁的尹茜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个个患者的情况,“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前标注一个星星,如果是危重患者,就把这个星号涂满。”穿着多层防护装备,她每隔15-20分钟就去查看这些被标记的重点关注患者,为做好防护,她每天会进行物表消毒至少4次以上。

  与重症病房的病人彼此挂念

  对不少突击队里的青年医护人员来说,隔离病房里的患者大多比他们年龄大,赵路和队员特意学了不少本地方言来称呼患者,“有的年纪大的患者,我们直接喊‘老爷子’他不理我们,我们用本地话喊‘爹爹’,立马就回应了”。

  赵路说,和在普通病房护理不同,在隔离病房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改善情况,更要留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尹茜在隔离病房中感受到患者的理解。因为穿戴多层手套与防护装备,护士给病人做留置针穿刺时常常摸不到血管在哪儿。她在扎针前都会告诉患者“不能保证一针就能扎上”,“但所有病人都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带着手套很不方便,又看不清。”尹茜说,这些患者“从不给医护人员压力”。

  因为充分信任,虽然视线只有护目镜里水珠划过的一条缝,但她和李秀男等护士都几乎做到了一针成功。

  “病人都说支援的专家来了,很有安全感很踏实。”赵路也记得第一天进隔离病房时,“一位吸氧病人一看见我们进去了,就赶紧转过身找东西”。后来赵路发现,病人找的是口罩,“找完就赶紧戴上,平复了一会说,我不戴口罩不能和你们说话,你们是来帮我们的,如果你们都感染了,谁来救我们”。

  “无论是对本地医疗工作者,还是患者,都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很怕他,怕被感染。不能让人觉得你有距离感。”尹茜说。

  和突击队一同救治患者的呼吸科医生王峰也在这些天感受到了患者的信任。“哪怕是重症患者,也非常乐观,非常信任医生,有一些稍微轻一些的患者,我们查完房离开时,甚至要站起身送我们。”王峰说,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尊重,人内心的善意被激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21日 01 版)

责任编辑: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