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守望你,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三亚北斗地面站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建设纪实

发稿时间:2019-12-16 21:10:00 作者:张博 夏瑜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北斗精神。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张博 通讯员 夏瑜2019年12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系统核心星座的部署即将完成,这对北斗全球系统的战略部署规划意义重大。 

  此刻,在代号“天涯”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三亚北斗地面站大厅内,负责人钟巍正站在悬挂着“北斗卫星发射历史图鉴”列表的墙前,他身后,一栏新添的磁条吸引目光:“2019.12.16|CZ-3B|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正常 

  “测控的兄弟们已完成任务,接下来,北斗三号今年最后两颗卫星,交由咱们来守护!”  

  去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之前,天涯站北斗三号地面系统建设基本完成;明年,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对于天涯北斗人而言,今年更像是一个磨合期。承上又启下,他们的担子,只重不轻。 

  系统新学下苦力,方案多思解难题 

  2019年初,天涯人正面临着北斗三号新设备的操作难题。系统操作不同,设备试运行阶段有漏洞,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如何才能尽快适应,投入工作? 

  “厂所的师傅们都在,你们不懂的及时问。如何操作设备,如何解决问题,多学多看多练,一定能攻下难关!”在钟巍的眼里,联调联试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切故障,都是锻炼大家分析问题解决故障能力的最好契机。 

  那段时间,设备前总是挤满了人,领导带着学,骨干抢着学,大家白天学完,晚上开小组会,交流一天的学习心得。 “开始大家觉得新设备学起来比较吃力,但钟巍带着大家一块学,对装备技术资料亲自把关,督促边学边完善故障处置预案,快速掌握新设备不再是难事。” 回忆起那段经历,工程师黄华感慨地说道。 

  总结联调经验、完善处置预案、整理技术资料,技术人员拥有了一本本可以代代相传的“医学宝典”,对北斗三号地面运控设备出现的“疑难杂症”,他们按照“望闻问切”的具体流程,各个攻破,实现故障清除常态化,提高解决问题效率,满足更高层面要求。 

  一次,新安装的几台天线设备同时出现机器卡死故障,面对这一新问题,技术人员并没有停下手中工作,而是按照排除设备故障的相关流程,结合卡死的具体表现,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人工倒闸、手动试电多方排查后,锁定某一部位零件,经试验分析果然是该零件过于敏感所致,最终厂家针对该部件进行改造升级,规避此类问题再发生。 

  从开始遇到故障“摸不清头脑”,到现在“按流程步步排查问题”,技术人员的成长,是任务繁重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用合一经验成册的有力反馈。 

  合力抢建多波束,精妙险移原子钟 

  完成天线设备的升级改造,是该站为全面助力北斗全球组网,在今年做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据了解,该站原有的传统天线只能做到单发单收,一次跟踪一颗卫星,随着北斗卫星数量的增加,日益增长的任务量让他们愈发捉襟见肘。对此,项目组决定采用多波束技术,建成后数字多波束天线能够同时跟踪多颗卫星。 

  “必须要尽快完成数字多波束系统建设,提升卫星跟踪效率,我们的任务绝不能掉链子。”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陈细秋说。那段时间里,全体技术人员和研制厂家一道,日夜奋战在狭小封闭的设备间,穿线缆、装设备、测指标,仅用不到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联调联试任务,多波束系统成功对话北斗。 

  原子钟,别称“北斗心脏”,以极高的精准度为北斗导航系统提供时间基础。它极其“脆弱”,温度、湿度、磁场等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原子钟性能的不稳定,影响功能发挥。 

  去年,该站为北斗三号修建新机房,由于工期较短,在设备投入运行时,适合原子钟存放的地下一层还未修建好,原子钟只能暂放在一楼。今年工程完毕后,原子钟搬迁项目提上议程。 

  但搬迁过程风险极高:一个原子钟重达一吨,造价200万;倾斜角度若超过15度直接报废;搬迁只能走窄小楼梯且有转角;制作周期长,一旦损坏,将直接导致整个北斗导航系统工作停滞,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畏困难,勇挑重担,天涯人充分发挥刻苦攻关精神,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在楼梯上堆砌砖头,造一个缓坡?”  

  “不行,角度无法控制,过程不稳当。” 

  “做横竖滑轨,平直滑到转角处,再竖直向下。” 

  “咱们楼层有隔板,不能达到水平滑轨的要求” … 

  方案不合适,便推翻重来。一次次探讨中,大家思考的角度越来越全面,方法越来越科学,最终敲定搬迁方案。 

  “当时所有人都上,钟巍在前面指挥我们,用两个小树干粗的钢管和胳膊粗的麻绳,先将原子钟牢牢捆住用钢管架起,然后一边4个人侧身扛着,钟下再有一个人托底,大家一点点往下挪。台阶有高度差,前面的四个人得费更大的劲儿托举钢管,确保即使在下楼,原子钟始终保持水平。大家步调必须一致,如果有一个人多迈出哪怕半步,原子钟一晃,就前功尽弃。”技术员翟鸿飞说道。 

  一步一步,如同蚂蚁搬家,从“不可能”到“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方能成功。正如工程师赵华瑾所说:“一个人面对困难是困难,但一群人面对困难便无所畏惧,众人力气一处使,解决难题势必行!”  

  三台原子钟,成功从一楼搬迁到负一楼,搬迁后的测试结果与先前一致,甚至适应环境后达到了更好的效果。超负荷的重量让两人腰肌劳损,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值得。 

  一人多岗彰潜力 北斗之星促奋进 

  作为北斗地面运控系统的南部支点,该站算上6名骨干,技术人员加起来才只有12名。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引进后,由于操作技术要求更高,他们日常运维的工作量增加一倍。高强度压力下,多岗多职成为大势所趋。技术员翟鸿飞,就是其中的代表。 

建功北斗。 

  作为一名陪伴北斗走过十余年职业生涯的“老同志”,翟鸿飞见证了北斗系统从二代到三代的飞跃式前进。北斗二代系统建设时期,他便身兼激光和时频两个重要岗位。时过境迁,北斗三代的时频操作与过去完全不同。面对挑战,翟鸿飞没有犹豫,立刻投入到学习当中。 

  为确保24小时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地面运控人员同样需要24小时的不间断运维。为此,翟鸿飞硬是把宿舍搬到了离机房最近的位置,有轮休的时间,他也总会往机房跑,在看设备用设备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下班后,翟鸿飞则利用一切时间来增强理论知识,几个月读完了关于北斗系统的所有相关论文,笔记足有一拳厚;设备出现故障时,翟鸿飞不只满足于解决表面问题,而是究其根本,深入钻研,不钻清楚不罢休…… 

  仅仅几个月,翟鸿飞便迅速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流程,为设备正常运行保驾护航,成为北斗三号项目组的核心骨干力量。 

  他说:“一人十用,我们常调侃自己是‘千手观音’,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人抱怨过。所有人秉持的都是任务第一的态度,只要是对北斗系统建设有用的,我们就去学去干,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 

  在该站科技人员眼中,“北斗之星”是最有分量的称号。为树立典型、激励团队,该站每个月都会以此表彰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激励中,一批批优秀的年轻骨干茁壮成长起来, 今年多次被评为“北斗之星”的赵凯,就是其中一员。 

  原先负责空调设备维修的赵凯,利用空余时间刻苦自学高低压电工技术。他潜心钻研系统供配电原理,深入总结设备运行特点,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然成长为单位配电业务骨干,并在多次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有所得的赵凯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把目标放在了更加核心的导航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如今的他已经与其他“天涯北斗人”一样,加入到了日复一日的日常值班值勤之中。“都说值班生活朴实无华且枯燥,但只要能通过浩如烟海的数据与心心念念的北斗卫星们说上几句‘私房话’,一切辛劳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赵凯告诉笔者。 

  从服务区域导航,到助力全球组网,“天涯北斗人”在这片天涯海角的茫茫海天之间,用实际行动铸造了“建功北斗”的卓越功勋,践行了“用理想定位,用信念导航”豪迈誓言。全球组网的目标即将实现,他们必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秉持“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大步迈向辉煌明天!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