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澳门:小城也有创科梦(看澳门)

发稿时间:2019-12-14 12:09:21 作者:刘金海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观察细胞培养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澳门,对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和科举制度感到心悦诚服。100多年前,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澳门自家的祖屋撰写《盛世危言》,提出引入“西学”以强盛国家。而今,澳门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低纬度科学探测卫星,用来研究南大西洋神秘的地球磁场。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昔日濠江之畔的小渔村已然出落成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搭乘科教强国的时代巨轮,回归祖国20年的澳门,正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征程。

  飞翔吧,澳门卫星!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首颗澳门设计的科学卫星将于2020年择机发射。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南大西洋异常区地磁探测与地球液核发电机动力学研究”。这颗探测卫星将有望揭开困扰人类百余年的“百慕大”之谜。

  “一切非常快,超出了我能想象的速度!”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可可教授感慨道。

  这位拥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等头衔的世界级天体物理学“大咖”,去年受聘于该实验室。来到澳门工作的第3个月,张可可代表实验室向国家航天局提出了设计一颗科学探测卫星的构想。

  “国家航天局非常支持,进行了多轮方案讨论。今年2月,卫星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5月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已经到位。”在英美工作了30多年的张可可坦言,天体物理研究对资金和人才要求苛刻,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与分量,卫星的研发完全不可能。

  该实验室是2018年科技部批准落户澳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此外,澳门还拥有“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四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是在澳门回归后建设的,成为小城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澳门人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回归后的科技成果。如果说“顶天”的是卫星,那么“立地”的成果则在中医药领域。

  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个巨大的显示屏显示着一个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在加入人参皂苷之后的运动节律。“你看,与人参成分结合的新细胞,运动性明显增强。这个试验为老祖宗说的‘人参补气’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对记者解释道。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表示,回归之前,人们几乎无法将“科创”与“澳门”建立联系。回归后,在国家和内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牌,代表了国家对澳门科技发展给予的厚望,也是澳门直接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开始。

  “澳门的国家实验室有一个比较优越的条件,就是先有国家级的平台,然后再引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做出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后,再服务于创新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他说。

  “过河”来,机与责!

  “科研经费过河”近来成为澳门科技界的高频词。“过河”的不只是经费,还有与内地科学家共享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时代机遇。

  “过河”一词,是对科技部、财政部去年发布的《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形象概括。

  近期,科技部资助澳门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各100万元人民币的拨款已经到位,中央财政科技经费过境澳门实现了落地。

  自2019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向港澳青年科学家开放。最终港澳共有25名青年科学家获批,其中澳门有4名。

  回归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澳门科技发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不断探索澳门科学技术界与内地的交流与对接。

  2005年科技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议》。

  科技部分两次核准了共14位澳门专家入选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他们获得了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的资格。

  2015年和2016年,科技部先后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协议及备忘录,对内地和澳门合作开展的科技项目予以联合资助。这是对此后国家资金跨境运用的“先行先试”。

  澳门大学校长、“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永华,在位于珠海横琴的澳大校园告诉记者,澳门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由于国家批准澳门大学租用横琴土地建设新校园,让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事业获得了施展的空间。

  比空间更重要的是视野。“澳门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只有投身到国家整体科技布局中,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舞台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澳门的科学家迎来了最好的机遇期。”他说。

  发芽吧,金种子!

  对于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澳门青年邓志培来说,“毕业后留在澳门纯属偶然”。

  “我当时计划留在南京大学或者到国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邓志培说,但最终,他成为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我和学生们尝试通过矿物元素的计算,找到陨石所在行星的成因。”

  在“阅读陨石”之外,邓志培还有一个重要的“兼职身份”——担任中学科普讲师,为澳门寻找“科学金种子”。

  “科学金种子计划”在澳门科技大学已实施多年,旨在将高校的科技资源向澳门中小学进行扩展,通过系统的科普教育课程,建立健全青少年的科学思维。

  “澳门回归后最缺的是人才。”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马志毅介绍,回归后,特区政府通过一连串的政策、法律乃至经济资助措施,鼓励培养科技人才。

  2000年,澳门立法会通过《科学技术纲要法》,指明了日后澳门科技发展的方向。2004年特区政府启动科技发展基金,用以资助科学研究工作。2019年,该基金对澳门本地的科研资助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35亿澳门元。

  23岁的澳门青年冯雪健最近在家乡注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大三时,他作为澳门代表队的成员之一,参加世界职业技能竞赛,为澳门拿下了网页设计项目的最高奖牌,这也是澳门多年来在该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以前许多人说,在澳门,一份兴趣是养不活自己的。但是现在不同了,澳门的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年轻人靠技术、靠头脑也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说。

  2002年,85岁高龄的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来到澳门,欣然为回归后的澳门设计了澳门科学馆。这座线条简洁明快、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坐落在澳门半岛的海边。从远处望去,它好像一本打开的书籍,也像是正在起航的船帆。

  站在这座澳门的地标建筑内,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辽阔的海洋和如巨龙伸向远方的港珠澳大桥。

  “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这个区域内将出现一条‘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从珠江西岸来讲,澳门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平台优势。”马志毅说。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