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复旦新闻学子连续四年“记录中国”

发稿时间:2019-10-16 08: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重塑城市竞争力:从四大名片到再造“新宁波”》《破除加快发展最大瓶颈:“高铁时代”的湛江未来》《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广州故事:白天鹅宾馆、城中村与移民大军》……从2016年至今,50多篇反映新中国变迁故事的新闻报道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子的笔下诞生,总阅读量超过千万。这些从大学生视角挖掘的“中国故事”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新闻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成为高校学子用脚步丈量中国、用青春告白祖国的“最强音”。

  这支大学生队伍,有个颇接地气的名称——“记录中国”实践团队。这支团队2016年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组建,目标是“以新闻人的专业实践服务国家大战略,记录时代大发展”。

  这几年间,大学生的视角从中西部脱贫攻坚,延伸到东部沿海城市开发开放,再到大国工程的磅礴建设,足迹遍及全国20个省份,涵盖39个县市,采访对象超过200余人。

  复旦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淑凡第一次参加“记录中国”实践时,他们团队的目标是描写广州的改革变迁。同学们给很多机构投递了约采信,大多“石沉大海”,最后只能到广州先走一步看一步。

  张淑凡是《广州故事:白天鹅宾馆、城中村与移民大军》的主笔,这是她第一次参与真实的采访写作。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情况下,团队采访到了广州“新移民”、五星级酒店总经理和在广州打拼的普通青年人。与每一个采访对象聊天时,这支团队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广州这座城市的特点是什么?所有人给出的回答都是“包容”。

  “黄埔大道,是广州市一条双向10车道的主干道,每天往来行驶着无数的车辆。其西南侧耸立着高度将近150米,35层的高志大厦写字楼。然而与之一路之隔的,便是广州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张淑凡用城中村与高楼大厦的对比来体现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这次采访对我触动很大。能去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去感受这座城市里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一件很有趣且让人有收获的事情。”

  这种“收获”的背后,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记录中国”主题的精心挑选和组织。

  2016年,实践团队以“打赢扶贫攻坚战”为主题,前往贵州、甘肃、云南等地扶贫第一线,深度探访贫困村。贵州组成员7天行程达2200多公里,采访了毕节市六县一区;安徽组成员跟随遭受洪灾的金寨村村民共走灾后返家路,5个小时跋涉10公里山路。当年形成报道14篇,真实记录基层扶贫战场,展现一线人民的生活现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7年,从北京到云南,“记录中国”实践团队重走80多年前西南联大西迁之路,获取大量珍贵历史记忆和素材。2018年,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实践团队来到东部14个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采访59位改革开放亲历者、见证者,形成近20篇深度报道,记录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探寻坚持深化改革的前行之路。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实践团队出发探寻大国工程背后的动人故事。从“蜀道难”到 “蜀道通”,复旦学子深入川渝地区,探索在70年铁路建设中一代代中国人修路图强的奋斗精神。

  2018级博士生赵敏说:“不走过、不亲历,就无法将这些历史深刻地烙印于我们心间。正是无数奋斗的个体,成就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正是青春的艰苦奋斗,才会有祖国‘两个一百年’梦想的实现。”

  “记录中国”以时代为课题,把思政课搬到祖国大地上,当新闻青年与中国社会深度融合,既锻炼了脑力、眼力、笔力,更加深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

  每一次“记录中国”项目的采访、报道、新闻发表都是一个由学院指导、专业教师带教参与、学生自主实践的“有机全链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老师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传授贯穿到了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这种全方位的操练下提升了实践能力,同时,第二课堂也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

  据悉,复旦大学“记录中国”实践活动4年共组织6次集中报道实践,团队成员包括新闻学院专业教师、专业新闻记者、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群体,面向全校招募学生122人次,在澎湃新闻网设立“记录中国”专题栏目,发布新闻专题报道50余篇,融媒体报道8篇,稿件及记者手记等总计30多万字。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