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北上会师,向着胜利前进

发稿时间:2019-08-20 06: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富春 任明超 李剑平

  8月18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纪念演出的演员们在进行最后的排练。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8月18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们参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行军转移、战事频繁,自长征以来,红军将士一路过关斩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与此同时,向何处去?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央和红军的问题。

  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战火硝烟,从出发的那一刻起,红军都在寻找革命的航标,向着胜利英勇前进。

  向北还是去哪里?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小金县达维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但会师前后,在四方面军工作的张国焘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同中央存在分歧。中央认为“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张国焘主张南下,向川康发展。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周恩来认为,红军向南、向东、向西都不利,应该选择向北,向陕、甘方向发展。

  毛泽东在发言中阐述了选择北进的理由。他说,共产国际曾经有电报指示,中国红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靠近外蒙古。张国焘问是什么时候?张闻天说,大约在10个月之前,中央红军还没有离开瑞金的时候。毛泽东继续发言说,宁夏是富裕地区,敌人在那里的防守比较薄弱。

  根据张国焘的回忆,毛泽东的发言“富于风趣但又非常沉痛”。风趣的是,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到宁夏去?主要是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厉害……他耀武扬威找我们打,我们不中他的诡计,偏不和他打。我们不动声色地跑到宁夏去,背靠着外蒙古,看他还有什么办法?”

  而沉痛指的是毛泽东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是有被消灭的危险。”如果在宁夏不能立足,那么就得通过沙漠到外蒙古去,留下革命的火种以图再起。

  1935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的主张,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

  1935年9月,中央红军从四川进入甘肃境内。在甘肃境内,红军召开多次会议,进一步解决了向何处去的重大战略问题,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距甘肃迭部县城68公里的达拉乡,有一个依山傍水的藏族村庄——高吉村。这里四周群山环绕,依山傍水,西南有8座山峰,藏语“高吉”意思是8个山头之意。

  高吉是红军出川进入甘肃的第一站。当时,红军将此翻译为俄界。

  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高吉村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面对红军出现分裂的苗头,和对战略前进方向判断的分歧,毛泽东在会上作出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指出向南是没有出路的,无论从地形、居住、给养等方面的条件看,南下都是绝路。

  根据红军当时的处境,会议作出了重大战略安排:通过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决定成立工农陕甘支队;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再一次确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从思想上系统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俄界会议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继续坚持北上抗日的政治路线,确定以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路线,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指明了前进方向。

  俄界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总结说:“我们需要团结,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据《迭部县志》记载,会议后,红军很快开始了新的征途,党中央在高吉村村小河边的一棵白杨树下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议、向干部说明了当时的战略方针和迅速行动的必要性、并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第二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离开高吉村,向北开拔,一路披荆斩棘,攻克天险腊子口。8天后,红军中央纵队进驻甘肃宕昌县哈达铺镇。

  哈达铺:红军最好的“加油站”

  甘肃哈达铺是红军的“福地”。

  走进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一面墙上写着的“大家要食得好”6个大字。纪念馆馆长路晨霞说,当年这句口号喊出之后,每个战士的心都迅速激荡起来。

  哈达铺有这样的条件吸引红军将士们。哈达铺历史上就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集镇和军事要地,也是西北地区有名的古镇落。因为盛产药材,哈达铺当年的街道两旁就有不少来自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的药材铺子分号。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的解说员张馨文说,当时的哈达铺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买5只鸡,一毛钱能买10个鸡蛋。所以,红军给每人发的一块大洋已经能够很好地改善伙食了。对于长征途中的红军来说,“吃得饱”即是“吃得好”,许多还在长身体的红军小战士、处在哺乳期的红军女战士,终于在哈达铺吃上了一顿饱饭。

  著名红军将领杨得志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哈达铺的繁华以及对红军将士的重要意义。杨得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整个镇子只有一条街,人口比较密集,绝大部分是回族和汉族。这条一里多长的小街, 两侧大都是青瓦房,街心有一座古老的戏楼,街上还有一座小关帝庙,这些都引起了战士们极大的兴趣,街两旁小店铺几乎一家挨着一家 。因为有陕西、河南来的“客户 ”,货物比较齐全。好久见不到的白纸、麻纸,僧帽牌蜡烛,毛蓝布、青洋布,甚至绸缎、锣鼓家什都有。

  在杨得志的回忆录中写道,黎林同志从街上买回了白纸, 还从一个“跑邮政的”人那里搞来了几张不知哪年哪月的破报纸,高兴得如获至宝。谢象晃同志不仅买了蜡烛, 还买了好些各种颜色的布。问他买布做什么用,他只是笑,却答不上来。那神情好像是说,能买到东西就够高兴的了,还没考虑干什么用呢!吸烟的同志买到了烟,更是高兴,因为进入雪山、草地后他们就“断粮”了。 这里的香烟品种比较多,什么“单刀”“双刀”“白飞机”等等,最受欢迎的是“哈德门”。

  “因为这种烟不仅好吸,而且每个盒子里都装有一张关公,或者张飞、刘备、周仓等历史人物画片。由于这个玩意儿,连一些不吸烟的战士也都纷纷将它买回来。他们将烟送人,抽出画片互相传看。”红军在哈达铺“狂欢”的细节成为很多将领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段。

  杨成武将军则把哈达铺比作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资料记载,哈达铺在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20000斤,粮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骡马1000匹,柴草150000斤,担架350条(副),中草药1500剂,猪羊鸡750头(只),蔬菜3000斤,豆类50000斤,布鞋7000双。此后的1936年,哈达铺又为后续红军提供大笔的物资补给。

  在哈达铺,除了物质补充、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粮食——中央红军从报纸上获得了陕北红军的消息。

  解说员张馨文介绍,哈达铺的邮政代办所有不少报纸,其中登载着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匪区”略图。红军长征走了二万多里,消息闭塞,大家一看到陕甘宁有那么大的根据地,都十分高兴,就在这条消息上画上了红杠杠。

  这一消息让红军看到了曙光,北上的战略路线逐渐清晰。9月22日,中央红军在哈达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整编红一方面军为陕甘支队,红军目标明确地向陕北进发。

  哈达铺会议给出了长征北上向何处去的答案——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哈达铺镇见证了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成为长征中一个重要的坐标点。

  到陕北去落脚

  5天后的9月27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并召开了“榜罗镇会议”。

  榜罗镇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当时的榜罗镇中心小学存放的报刊杂志里,党中央进一步了解到有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情况,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哈达铺获得的消息。

  “到达榜罗的当晚,就是在榜罗镇中心小学校长办公室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范科蕙介绍,这次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定将中共中央和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甘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到陕北去!到陕北去!”

  9月28日一早,这个重要决定便传达到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当天凌晨5时许,榜罗小学附近的打麦场上,毛泽东登上主席台,向1000多名军政干部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会。

  “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去。我们要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会上,毛泽东带着浓重口音又充满激情的讲话,赢得了现场官兵雷鸣般的掌声。

  据杨定华《从甘肃到陕西》一文,毛泽东在会议上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日本侵略北方的严重性;北方可成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充分注意群众工作,解释我军北上抗日的意义等。

  “庄严的空气,团结一致的精神,笼罩着整个的会场。这个露天的,毫无装饰的,风和雨在飞舞着的会场。人人在谛听着领袖们的讲话,热血沸腾着,寒冷悄悄地逃走了。”回忆起这次会议,当时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这样写道。

  “榜罗镇会议为红军长征找到了家。”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资深党史专家高亚忠说,这次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党和红军的长征战略目的问题。

  9月29日,占领通渭县城的捷报传来,这也是陕甘支队进入甘肃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当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城东的文庙街小学接见攻城先锋连全体官兵,毛泽东满怀激情地朗诵起早已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以朗诵在红军攻克腊子口,翻越岷山期间创作这首诗的特殊方式,倾情歌颂即将完成长征、北上抗日的先锋战士,也留在了通渭这片见证红军长征重要转折点的红色热土上。

  从9月12日俄界会议统一思想、继续北上,到哈达铺几份报纸带来曙光,再到27日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落脚陕甘,短短半个月间,红军确定了长征的落脚点,战略路线日渐清晰,中国革命拨云见日,开启了民族解放事业的新篇章。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会师,向着胜利前进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红军重大战略的部署,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相继北上进入甘南,与已在陕北扎根一年的红一方面军遥遥相望,会师指日可待。在陕西保安,党中央领导共同商定,将会师地点选在会宁。

  1936年9月,几经坎坷的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南部。朱德和陈昌浩都认为大军不能在此久留,必须迅速通过西兰公路去和红一方面军汇合。但遭到了张国焘的反对,他认为,红军最好的出路不是向北而是向西。

  张国焘给中央打电报,提出主张的两个方案,一是往西进入青海、新疆,接通苏联获得武器再回来;一是往东南,向川陕豫发展,回到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去。

  这份电报所提方案,被中央拒绝。张国焘还是不愿北上,开始盘算在甘南落脚。此时,中央的又一封电报到了,要求红四方面军迅速“以主力占领界石铺为中心”之隆德、静宁、会宁、定西之间的西兰公路,绝不能让胡宗南“占领该线”。

  第二天,张国焘收到了聂荣臻率领三团人马占领了界石铺的消息。他的心情更加暗淡,知道红四方面军必须北上。可在他的心里,对自己政治前途的担忧也达到极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9月16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召开了会议,史称“岷州会议”。会上,朱德等大多数人认为,集中一、四方面军主力,在静会地区击败胡宗南是完全有可能的。可张国焘等少数人认为在静会地区与胡宗南部作战是不利的,主张红四方面军由临潭西进青海,经循化、乐都翻越祁连山,向河西走廊和新疆前进。

  时机紧迫,应立即北上。会上,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面对面与张国焘争论到深夜,反对张国焘的西进主张,朱德竭力维护中央决定,并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工作。

  面对一片反对之声,张国焘突然宣布辞职,带着警卫员住到了岷江对岸。朱德坚定地说:“他不干,我们干!”张国焘胆怯了,派人通知继续开会。

  张国焘看到自己孤掌难鸣,最后不得不说:“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少数服从多数,既然你们大家都赞成北上,那我就放弃我的意见嘛!”

  岷州会议制定了《静会战役纲领》,决定红四方面军在胡宗南部队未集结静宁、会宁前,先机占领静、会及定西通道,争取与红一方面军汇合。之后进行的“通庄静会战役计划”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加速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岷州会议否定了张国焘错误的西进计划,维护了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在长征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岷州会议纪念馆宣讲负责人刘彩玉说。

  1936年10月2日清晨,红军胜利攻占了会宁县城。10月10日黄昏,晚霞染红会宁的万里晴空时,庆祝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联欢大会在会宁文庙开始了。两军战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会合、分离、再次会合,他们放下背包枪支,互相拥抱,联欢会进入高潮,整个会宁城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会宁会师后,1936年10月21日,贺龙在宁夏西吉县平峰镇见到了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第二天,红二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一军团一师会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两年多艰难困苦,浴血奋战,胜利会师。

  1996年中央文件明确,1936年10月22日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日。

  “红军在会宁一带相继会师,实现了红军的大团结,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长征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面貌引领民族解放事业开启新未来。”甘肃省党史研究室巡视员孙瑛说。

  本报甘肃会宁8月19日电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