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李金生和村民们聚在孜叶肯·哈利卡拜家。中国网记者 董小迪 摄
中国网7月18日讯(记者 董小迪)位于天山深处的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库克拜村是一个牧业村,全村385户牧民均为哈萨克族。
库克拜村的党支部书记李金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新疆20万“访惠聚”干部中的一员,身为汉族的他成了整个村子唯一的“少数民族”。几年工作下来,这位“少数民族”干部成了大家的“汉族儿子”。
“李书记把我们当成自家人,他是我的‘汉族儿子’。”村民孜叶肯·哈利卡拜告诉记者,在李金生的带领下,库克拜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资料图,正在修路中的库克拜村。受访者供图
修路、换房 闭塞村有了新面貌
受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库克拜村村民们一直过着艰苦的牧区生活。“李书记来了以后,带我们修路、换房子,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变化。”村民阿苏拜·热木拜也把李金生称为自己的“汉族儿子”。
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村民古丽曼·阿力班拜描述,以前家里7口人挤在40平方米左右的土房子里,喝水都要下山打,“现在我们家有200多平米,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还可以洗澡。”
李金生告诉记者,他刚到任的时候,村民们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季节性的涝坝水,出行依靠牧道,到乡政府30公里的山路,骑马要走两个多小时。冬天大雪封山时,几乎与世隔绝。
“学校也是土坯房,村里老人看病、孕妇生产都只能靠‘土医生’,曾有孕妇因救治不及时在半路上去世了。当时我就下了决心,再苦再难也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实事,改变这儿贫困落后的面貌。”李金生说。
随后,李金生开始奔波于县、乡、村,推进道路、学校、安全饮水、富民安居等项目。李金生回忆,在推进中,有些村民因修路、挖自来水管道被占用了一点土地闹起了情绪,自己就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还为此掉了些眼泪。
如今,30公里的柏油道路通到了库克拜村,村民们住进了新盖的279套富民安居房、喝到了自来水。库克拜村460平方米学生教室和460平方米双语幼儿园也已投入使用。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金生还带领村民修了5座桥,800平方米的新村活动阵地,1000平米的周转房。
李金生(右一)和阿黑哈提·努达吾列提(左二)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深入群众 上访“钉子户”变成义务监督员
村里的“诗人”阿黑哈提·努达吾列提是党员,因经常上访、问题不断,解决一批还有一批,被大家戏称为“韭菜”。为了真正帮阿黑哈提解决问题,李金生决定亲自体验阿黑哈提的生活、工作,了解他的想法。
李金生告诉记者,通过接触,他发现阿黑哈提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生活压力大。
“阿黑哈提的哥嫂早年去世,侄子一直生活在他家,除了照顾家里老人,他还要供弟弟上学,生活负担重,遇到事情想不通就去上访。”找到原因后,李金生当起了疏导员,与阿黑哈提聊天开导他。
李金生还和阿黑哈提结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无论阿黑哈提有什么事找到他,他都会伸出援手。阿黑哈提的父亲告诉记者,每到过年过节,李金生都会带着礼物来看他,孩子们生病了,李金生也第一时间赶来送钱、帮忙,他也是自己的“汉族儿子”。
问题解决了,曾经的“韭菜”阿黑哈提不仅不再上访,还成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监督员。最近,阿黑哈提还写了首诗《赞颂共产党》。
在库克拜村,接受过李金生帮助的村民还有很多,无论谁家有事他都会想办法帮忙。提起李书记,老人们纷纷表示,他是自己“汉族儿子”。
李金生的付出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2014年库克拜村被评为“全县党建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以来李金生多次被加哈乌拉斯台乡党委树立脱贫攻坚、民族团结、典型人物,2018年他又被评为尼勒克县十佳尼勒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