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田静:非遗+青年 在创新传承中实现美好生活愿望

发稿时间:2019-06-17 17:27:00 作者:卢冠琼 赵露露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厦门6月17日电(记者 卢冠琼 赵露露)"手工艺除了实用功能外,更多的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我们之所以要去选择手工技艺,找寻的是历史的传承,一种温度,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工业化产品很难传递这种感觉,就如同你不会去热爱一把电水壶一样。"6月17日上午,在"同传承 共文创"——2019年两岸青年文创主题峰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静的一席比喻令人印象深刻。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静在2019年两岸青年文创主题峰会上作主旨发言。 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露露 摄

  "既然是用手去传递一种温度,那么我们所制造的器物,应该和生活有关,如果器物高级到只能放入玻璃罩内仅供观赏用,那么也是冰冷的。"在两岸青年文创主题峰会现场,田静跟观众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在田静看来,古老的历法不仅指导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引领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今人只觉古老神秘、遥不可及,可其实那些原本的玄奥晦涩,早已在不经意间化繁为简,融于生活、融于传统、融于文化。这也是田静在"非遗+青年"的创新传承中所注重的,传承应该是从心到手,表达精神、传递温度,同时,实用地融于我们的生活,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

  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建水紫陶传统技艺自成一脉,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通过对传统技艺的系统理论整理,再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传统技艺,使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有据可依,有艺可传。

  为了能更规范和系统地传帮带,田静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传习体系,对学员进行技能传授。同时她还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让青年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复实践。"从泥料、成型到烧制,整个108道工序,都由我带领的授艺团队各负其责,较快地让学员掌握各项技艺,尽快让学徒有一技之长,然后再帮助辅导他们去就业、创业。"田静透露,"如果学徒在工作期间有技艺上的不足,仍然可以继续回来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尽快就业创业,解决了传统培训周期长、就业慢的问题。"

  2018年,田静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正式成立,旨在用公益事业探索乡村社会治理创新,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掌握一门非遗技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田静发现,"来自农村的青年学徒在学习传统技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田静告诉记者,传习中心已免费为当地农村青年妇女培训建水紫陶制做技艺共计100多人。"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传统技艺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围绕制作好用好看的传统茶器为主体,力求每件作品必须在完整工艺流程下精心手作。田静希望,"让每个学员、学徒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做到务实求真,学以致用,凭一技之长,实现美好生活愿望!"

  据悉,2019年两岸青年文创主题峰会是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高峰论坛的平行峰会之一,是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吕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