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 “三农”迎来新活力

发稿时间:2019-03-16 19:27: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之后在北京闭幕。我们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共同来盘点一下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分析一下农民朋友还会迎来哪些利好?

改革给农村释放更多红利 坚守维护农民利益的底线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提出了很多利好的消息。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也对“三农”领域很多问题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新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什么要提这个说法?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张红宇: 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在里边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应该讲,在长时期内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主旋律。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对改革也倾注了巨大热情,认为中央给农村释放了一个巨大的改革红利。我认为,改革还是要牢牢抓住我们的突破点,土地制度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 这个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动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其它的制度如金融、保险政策等都跟土地制度紧密相关。说一千道一万,土地改革要有底线思维,这个底线包括农民利益不可触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可触动,耕地数量界限不可触动。稳中有进,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略。

  实现农业全面现代化 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对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们大多数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等还无法很好利用,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困难重重。

  全国人大代表 沈志强: 小农户加到现代农业当中,第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土地流转,他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然后他参与合作社,到龙头企业里去打工,通过培训、打工、服务,我认为这是第一选择。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张红宇: 千万不要忘了中国是“大国小农”国家,我们还有2.6亿普通农户。第一,要保护好农民权益。第二,要着眼于怎么样提升小农户由简单的劳动力变为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力,需要在职业化农民培养方面下苦功夫。第三,要实现小农户全面发展。第四,要组织小农户,这对新型经营主体提出了很多要求,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是带动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最佳途径。

  实现农业全面现代化,必须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对接,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也能稳定粮食产量。

  粮安天下 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有底气

  关于粮食产量的话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有话说。

  全国人大代表 张宪省: 下一步,从科研角度来讲,重点还是要考虑改良品质,品质改良对提高农产品效益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都很不错,逐年上升而且非常稳定,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继续提这个词?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张红宇: 粮食今年还真是两会期间热议的一个话题。去年人口总量13.95亿人,中国人均占有粮食471公斤,这个数字是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在这个背景之下,为何还反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是“三农”中的重中之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掉以轻心。除了科技以外,包括耕地保护,我们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方针,这是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当进口的粮食战略方针。什么是口粮?南方的口粮是水稻,北方的口粮是小麦,这两样东西我观察到,年度间进口没有超过1000万吨,1000万吨相对于6亿吨以上的总量供给,占比就是1.22%。那么1.22%当然叫绝对了,这叫我们的底气。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进口一定数量的糖料,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其实也是替代我们的资源耗费,等于节约我们的水资源、节约我们耕地资源。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选择,也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粮安天下其实安的就是民心,在这样一系列利好的政策支持之下,我们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一定会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