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出彩新时代|朱仁斌:手捧一颗赤诚心,只愿干好一件事

发稿时间:2018-12-19 16:39:00 作者:张瑞玲 杨旭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薄雾笼罩在古朴静谧的村落里,黛瓦白墙,远处的山默然耸立,近处的水泛起涟漪,洁净的小道蜿蜒向前延伸,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风景宜人,让人流连忘返。七年,曾经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破落村庄华丽蜕变,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之一。

  手捧一颗赤诚心,只愿干好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笑起来。造就鲁家村变化的带头人、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是《榜样3》专题节目的嘉宾,是央视一套黄金档大剧《青恋》男主角的原型,点绿成金、美丽乡村,他有什么秘诀?

鲁家村的现在面貌。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张瑞玲 摄

  身为鲁家人,却不能为鲁家做事

  如果朱仁斌按照既定的生活轨迹,他的一生都将平平顺顺,但辗转商海数十载的他,在2011年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后半辈子的人生走向。

  那天中午,村里的干部来找他,说移动公司准备用鲁家村村头的土地建设信号发射塔,想要以一亩地2万的价格征收鲁家村0.45亩的土地。

  朱仁斌到实地查看后,发现选址的地方就在进鲁家村的村口,这对今后鲁家村的发展很不利。

  于是,朱仁斌就去找村干部,提了自己的想法。但当时村委会说,这件事他们已经决定了,不让他管。

  朱仁斌无功而返。在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在想,本来是一件很惠民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再“多走一步”呢?

  对于这种决策,朱仁斌感到深深的无奈。

  自己的根在安吉,家在安吉,却无力改变一些跟自己和乡亲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朱仁斌觉得这样不行,一定要想办法做一些改变。

  于是,自己做书记的这个念头,开始在朱仁斌的脑海中诞生。

  “要坏风水就先从我们家开始!”

  当上村支书的朱仁斌,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干劲,就想真心实意为鲁家村做点事情。但很快,朱仁斌就意识到,事情远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简单。

  第一次参加县里面的党员干部培训,让朱仁斌刷新了对鲁家村的认知。全县187个党支部书记竟然没有人知道安吉县还有一个鲁家村,直到朱仁斌说,递铺的监狱就建在鲁家村的村头时,大家才对鲁家村有了一个概念。

  的确,当时的鲁家村在全县完全没有存在感。

  但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成就了他,朱仁斌实在不忍心看鲁家村就这样破败下去。

鲁家村原貌。资料图

  从县里面回来以后,朱仁斌决定先从整治村庄卫生这件小事做起。他觉得,村子跟人是一样的,破旧没关系,只要穿得干净整洁,这就是一种形象。

  说干就干!

  但是村里的账面上只躺着6000元,负债则高达150万元,这让想要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的朱仁斌为了难,这些钱连购买垃圾箱的零头都不够。

  可是事情不能因为没钱就此终止,新的村班子组建好以后,如果不做一点实事,怎么能让村民信服?朱仁斌觉得,整治环境这件事,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于是,他就瞒着妻子,悄悄从自己家的账户中拿出来了一笔钱,用来购买垃圾桶。

  谁知,钱的问题刚解决,更麻烦的事情立刻就来。村民们不愿意在自己家门口建垃圾池,觉得会破坏风水。还有人认为,扔个垃圾都要管,朱仁斌就是在没事找事。

  鲁家村几十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凭什么他朱仁斌一上任,说做什么村民就要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呢?更何况当时村民根本就不相信村委会有这个能力。

  村民对他的误解,朱仁斌全都知道。他在这片土地长大,太清楚村民的秉性,他们很善良,但是观念很保守。

  于是,朱仁斌带着村班子的成员走街串户,一家接着一家去游说,并且还带头在自己家门口建了垃圾池,说:“要坏风水就先从我们家开始!”

  村民们渐渐被朱仁斌这种赤诚的心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反对的声音慢慢少了许多,治理村子卫生这件事开始在鲁家村顺利推行。

村民在家庭农场劳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肖亚雄 摄

  干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有了这样的底色,鲁家村在2014年的卫生评比中,逆袭成为全县第一。一同改变的,还有村民保守的思想观念。

  “你给我滚!”

  看见越来越干净的鲁家村,朱仁斌心里很开心,但是只做这些还不够,在他心中,还有一张更宏伟的蓝图。

  他要做一个探索,用办企业的思维来发展鲁家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跟村班子商量后,朱仁斌决定先从建设中心村开始,第一步,拆掉破旧的老房子。

鲁家村原貌。资料图

  当时,村委会旁边就有这么一栋。

  村民彭吉喜觉得赔偿的钱太少,要求村里再多赔偿5万块钱。村里不同意,因为赔偿标准是经过三轮讨论以后决定下来的,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就改变了这个规则。于是,村干部轮流去彭吉喜家做工作,来来回回差不多二十几次,他还是不同意。无奈,朱仁斌只能自己亲自上阵。

  朱仁斌刚到彭家,彭吉喜就说:“书记我知道你为什么要来,我还是那句话,只要你给我加5万,我就同意拆迁,否则,我的房子一直在这里,你们的项目也没有办法推进。”

  朱仁斌觉得这钱不能加,不然就对其他村民不公平,打定这个主意以后,朱仁斌就说:“不行,这个钱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给你加的。”

  谁知朱仁斌刚说完这句话,彭吉喜就直接暴跳起来,走到门边,俯身拿起棍子,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冲着坐在屋里的朱仁斌喊道:“既然不加,那我们还谈什么,你给我滚!”

  朱仁斌坐在座位上,一直在思索,自己到底是滚还是不滚?滚,今天出去以后就进不来了,他如果不做的话,又有谁来做呢?可是如果继续坐在这里,彭吉喜又一直站在门口大喊大叫,就很让人尴尬。

  其实几万块钱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来说不算什么大钱,但是如果今天给彭吉喜加钱,那么对之前配合他做拆迁工作的村民来说,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他不愿意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同样也不能亲手打破自己定下来的规则,朱仁斌再次下定决心,这个钱,不能给。

  彭吉喜见朱仁斌完全没有反应,就继续在门口谩骂,声音越来越大,还说:“朱仁斌你一个书记,这点小事都做不了主,还做什么书记,你给我滚。”

  听到这句话,朱仁斌瞬间感觉懵了,强烈的自尊心让他瞬间脑充血,直接想起身走人。他一个办企业的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来这里受人家的谩骂,他到底在图什么?

  他只是单纯地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真心实意地做一点贡献,怎么就这么难!

  这时,一直坐在朱仁斌旁边的村长起身走到门口,把彭吉喜拉进屋,顺手把门关起来,说:“你门开那么大,蚊子都飞进来咬我们嘞。”

  村长的这句话,成功化解了朱仁斌的尴尬,他耐着性子把自己的脾气压了下来,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彭叔,来,咱俩再聊聊。”

  彭吉喜进来以后,还是有点气不过,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刚才做得有点过分,就不再说话。

  朱仁斌看了一眼余气未消的彭吉喜,说:“彭叔,不是我朱仁斌抠,我也想做一个好人把这笔钱给你,但是我是一名书记,今天我开了这个先例,那么下次我是不是还要开这样的例子?长此以往,我还怎么管理鲁家村?”

  彭吉喜见朱仁斌还是在坚持,想了想,无奈地说:“朱书记,我看这钱我是要不到了。算了,你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我就不为难你,并且,刚才我骂你,你也没有骂我,这钱,我就不要了。”

  这件事情解决以后,朱仁斌对拆迁工作更有信心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如果过不去,那就是努力得不够。朱仁斌相信,真心真意地付出,村民都看得见。他们或许一时之间不明白,但时间久了,总是会理解。

鲁家村原貌。资料图

  在接下来的拆迁工作中,朱仁斌一鼓作气,带领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说服那些不同意拆除房子的人,让村民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真正参与者与支持者。

  绿水青山渐渐回归本色。

  做的一切都值得!

  2012年大年初一,朱仁斌去村委会值班,在楼下的商店里面买了炮,准备在门口放一下,给村委会增添一点年味。

  这时,彭吉喜提着一包鞭炮从商店里走出来。看到朱仁斌以后,他眉眼带笑地对朱仁斌说:“书记,我今天特别高兴。今天有人来鲁家村走访亲戚,结果因为鲁家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就找不到亲戚家在哪了。我今天上午就一直在这里给他们指路。”

  彭吉喜讲话时所露出的那种高兴的神气,让朱仁斌有一阵恍惚,觉得一切好像有点不真实。

  不多会儿,村委会门前开始又聚集了一些村民,他们有人买来了爆竹,一时之间,广场上,百花齐放,场面特别壮观。

  看着这种场景,那一瞬间,朱仁斌的心被填充得满满的,他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那以后,无论朱仁斌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想起这件事,他就能勇敢地继续走下去。

  绿水青山有了,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朱仁斌绞尽脑汁做了一件大胆的事,用300万请专业的团队为鲁家村制定旅游规划,并在招商过程中,因天天揣着PPT招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PPT书记”。

  在7年时间里,朱仁斌带领鲁家村探索出了一个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创造性地推出“公司+村+家庭农场”的鲁家模式,理清了村集体与村民、工商资本与农户的共建共享关系,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保证了鲁家品牌的统一性和市场经营的灵活性。

  经过几年的建设,鲁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1.8万元到2017年的333万元,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4700元到2017年的35615元,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不足30万发展到如今的2个亿。

  “鲁家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加巧干,靠的是父老乡亲的支持,他们最可爱!”现在朱仁斌走在田间地头时,村民们一看到他,就会亲切地跟他打招呼,说:“朱书记好呀!”“朱书记,你做得辛苦,我们谢谢你。”

朱仁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亚雄摄

  看到村民脸上的微笑,朱仁斌情不自禁地跟着笑了起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这个笑容,他付出了多少。那无数个通宵的夜晚,常驻眉间的山川,都在悄然溶解……(撰稿:张瑞玲 杨旭)

责任编辑:墨北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