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新时代只争朝夕 “慢就业”恐错失精彩

发稿时间:2018-08-03 17: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有一种词牌名叫“声声慢”,有一首流行歌叫《从前慢》……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慢式生活自有万种风情。这几年,大学生“慢就业”心态较为凸显: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学习、沉淀,也有大学生选择先了解就业市场再找工作……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慢就业”,38.2%的受访者支持,30.4%的受访者反对,31.4%的受访者态度中立。50.7%的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更有想法、更看重就业质量了,47.0%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有的大学生没做好职业规划。不过,有85.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的合理期限不应超过一年。

  立业,方能安生。“就业乃民生之本”,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关键词中,“稳就业”就被提到了下半年要重点做好的六项工作之首。换言之,“六稳之首”就是要稳住就业大势。有两组数据,还是值得一提:一是人社部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较去年同比增加1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半数指标。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83%,同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的低位;二是人社部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在9亿人左右,年均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业形势趋好,但风险压力严峻。因为形势趋好,所以“慢就业”才不至于要命;因为风险压力严峻,所以如果慢到脱节拍的地步恐怕就要耽误人生。何况,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均将达800万人”的数据,也不能不稍有警醒。

  “慢就业”该如何看?调查结果大概就是四个字,见仁见智。不过,“50.7%的受访者认为选择‘慢就业’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更有想法、更看重就业质量了”,这倒体现出社会对“慢就业”的包容和理解。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不仅是社会就业观的转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所致:一方面,双创形势如火如荼,职业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性,让就业变成更有技术含量的匹配工作。慢一点就业,是让人力资源最优化地找到最适配的岗位;另一方面,就业保障制度更为健全,虽然“慢就业”的本质略等于“毕业就失业”,但终究这个社会还是没有鞭策劳动者头也不抬地一路往前。奋斗没有早晚、价值总能兑现,人生出彩的舞台多了,“慢就业”也才会手里无岗、心里不慌。

  不过,话又说回来。赚钱要趁早、拼搏也得赶早,光阴不等人,时间紧迫,实现自我价值还是要尽快。“慢就业”不是拖拉卸责的借口。天地是闯出来的,工作是干出来的,幸福更是奋斗得来的,而奋斗的方向,对于更多人来说是要到市场中去,到创业中去,到实践中去寻找。有时候找工作也像“狗熊掰苞米”,不是挑到最后的才是最好最大的,合适就好。说实话,在“慢就业”群体里,因为岗位供给和求职预期出现结构性偏差而迟迟就业不了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慢就业”,既不诗意,更不可取,靡费青春时光。

  策马扬鞭的自由与坚守岗位的辛苦,应该是青春年少的最好辩证法。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曾写道,“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某种意义上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怎样的职业、规划怎样的人生。而快一点还是慢一点,选择权最终在自己手里,作为成年人,要把握青春、抓住机会,更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对于未来的结果,既不后悔莫及,也不怨天尤人。

  一句话,必须说:新时代只争朝夕,“慢就业”恐错失精彩。(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赵瑛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