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委员热议大龄青年“脱单”:培育正确婚恋观迫在眉睫

发稿时间:2018-03-14 22: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4日电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泳3月10日,浙江杭州市万松岭书院,一个书香气浓之地,几乎每天汇聚来自各地为儿女相亲的家长。“女儿明明是博士,但是在这里都不敢说是博士,只敢说是硕士,怕吓着男方不敢搭讪。总之是怕失去机会。”一位家长说。 

  这位家长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尴尬。根据2015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 20-59岁未婚人口已达1.4亿人,20-34岁适婚群体在未婚人口中的比重为91.6%。“剩男剩女”的问题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记者发现,今年两会期间,城市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吸引越来越多委员的目光。连续两年,民主党派、共青团中央等都曾不同频次地关注此问题。委员们纷纷表示,如何树立正面的婚恋观,引导年轻一代走入婚姻神圣殿堂,这是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越来越难的“脱单” 

  “紧张的生活节奏,频繁的加班节奏,无所适从的交际圈,城市大龄青年的窘境,使得急于恋爱‘脱单’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年轻人的婚恋观、家庭观也在改变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2.47亿人。伴随流动人口向新城市或地区的迁移,寻找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背景的对象,难度变得更大。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圣约翰爵士儿童弱视基金会会长冯丹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80后开始,积累财富成为一种心理情结,财富对婚恋的影响由潜在的因素成为显性的因素,并成为城市青年婚恋中的权重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主委李碧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婚姻的目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但是很多人也在强调婚恋中的对等关系和共同素养。 

  “城市大龄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尤其是女性,自然对恋爱要求的心理价位相应提升,很多单身青年普遍抱有宁缺毋滥的择偶观。”李碧影说。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女青年,潜意识地设定未来对象的学历应该是硕士以上;而女硕士,还会要求婚恋对象是博士。她们希望找一个与其学历相匹配的人士,在语言沟通、社会认知和家庭观念方面保持一致。 

  “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很小,加上工作忙、压力大,空闲时间很少。即使有社交圈,多半也是闭环式的。”李碧影说。 

  李碧影认为,随着家庭观念的淡化,很多单身青年普遍抱有宁缺毋滥的择偶观。她身边就存在35岁以上大龄女青年不恋不婚族。这个年龄段即便是有恋爱机会,也是在选择另一半上比较谨慎认真,或者表现得消极被动。 

  “年轻人读完大学、硕士、博士,已经30岁了,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毕业时已是晚婚年龄,工作与婚恋难以兼顾。”与李碧影持不同意见的是,张力将剩男剩女的社会原因之一归结于长期制度化的学制:“如果将现行12年基础教育学制缩短为10年,那么青年人恋爱结婚的时间至少可以前置两年。” 

  青年仍对婚姻保持憧憬 

  尽管如此,90后一代“空巢青年”仍对传统的恋爱、婚姻家庭充满憧憬。“包括80后在内的年轻一代,即便是秉持‘佛系心态’的青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热切渴望。”冯丹藜说,从媒体上的各种婚恋交友节目的层出不穷以及各个婚恋网站上注册人数的与日俱增,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对个性化选择的积极性。 

  冯丹藜认为,电视上的婚恋交友节目和婚恋网站的受欢迎程度说明结婚还是大多数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另外,也说明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择偶方式依靠亲朋好友的介绍,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拓宽了人们的交友渠道。 

  对于当下一二线城市中青年婚恋目的更加实际、更加物质的功利化倾向,冯丹藜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个人主义和不正确的财富观使然,让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功能逐步在青年私生活中退化。 

  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城市青年男女的交友渠道更加多元化。张力也认为,家庭形态也在产生新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套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一直被外来的婚姻家庭观冲击着,于是就出现了‘丁克家庭’和‘不婚家庭’等很多新形态的婚姻和家庭。” 

  进一步提升婚恋教育效果 

  事实上,国务院于2017年4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已将婚恋教育纳入了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规划中提到,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帮助青年树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指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婚恋观。”张力表示,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局部效果已经显现。教育部门应继续研究青年心理上容易接纳的价值观引导,这更需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和引导。 

  冯丹藜建议,应该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尤其是规范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 

  “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支持婚姻家庭的政策,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调整心态,我觉得他们的婚恋观和家庭观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婚姻和家庭会变得更为纯粹。”李碧影说。 

责任编辑:张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